Skip to main content

濕疹 中醫內外入手有療法

濕疹 中醫內外入手有療法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eczema/atopic dermatitis)是常見的皮膚病,不具傳染性,中醫又稱之為「濕瘡」,患者的皮膚會出現乾燥、痕癢、紅腫、水疱,嚴重者更會有出血或滲液等情況,影響日常作息以至生活質素。根據國際文獻,香港有近3成的兒童曾患有濕疹,可見濕疹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疾病。

 

中醫學源遠流長,在治病方面有其獨特的理論學說,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臨床觀察更顯示中醫治理濕疹的總有效率高達8成。本文將從中醫角度探討濕疹的成因與常見的治療方法,供消費者參考。

日常護理

除了透過中藥治療濕疹,患者亦可從日常生活與飲食習慣著手。此舉能改善整體健康之餘,亦有助控制病情。

 

凍飲令人暑氣全消,惟多喝可傷脾胃,身體因而容易聚濕

凍飲令人暑氣全消,惟多喝可傷脾胃,身體因而容易聚濕

  • 戒口:濕疹患者大多受「風、濕、熱」等病邪困擾,因此應盡量戒食發物,例如蝦、蟹、貝殼類、鰻魚、鱔魚、牛肉、羊肉、鵝肉、竹筍、茄子及韭菜。此外,黏滯之物較難消化,而生冷食物易傷脾胃,進食過量可阻礙身體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滯留,只宜淺嘗,例子有芋頭、糯米、牛奶、魚生、凍飲。再者,濕熱與燥熱之物會令身體積熱,屬偏熱體質的人士亦應少食荔枝、龍眼、榴槤、菠蘿、芒果、蜜桃、辣椒、胡椒、朱古力、煎炸食物、含酒精的食物或飲品等。

濕疹者戒口清單

 

  • 早睡:中醫理論提到,晚上11時至凌晨3時為經絡運行至膽肝經的時段,此時身體需要在熟睡中才能進行排毒和修補等工作,故此濕疹患者宜養成早睡的習慣,確保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否則體內毒素難以清除,濕疹也更難消退。
  • 放鬆心情:中醫認為人的情緒與健康有密切關係。生活壓力大、情志不舒可引致肝氣鬱結、肝火旺盛,而長期精神緊張、思慮過度則會傷及脾胃,影響身體的排濕功能,誘發濕疹。多放鬆心情,培養正向思維與正面情緒能減輕精神壓力,有助預防濕疹。
  • 運動:運動能行氣活血,使身體氣血暢順,而汗流時又可袪濕排毒。做運動同時可減壓解鬱,改善情緒,無論對於濕疹病情還是身心健康都有裨益。體弱易累的人士可先試做伸展運動、散步、練太極拳等,讓身體適應後才考慮逐漸增加運動強度。排汗後應盡快用毛巾把汗水輕輕印乾,以防過度刺激濕疹患處。

中醫有「藥食同源」一說,指的是食材與藥材同樣可防治疾病和保健養生,日常膳食亦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要改善濕疹,患者應飲食清淡,平常多吃能補脾益氣、袪濕消腫,或補中理氣的平性食物,例如淮山、芡實、蓮子、杞子、薏米、紅豆、赤小豆、扁豆、眉豆、紅蘿蔔、粟米、馬鈴薯、節瓜、豬肉、鯪魚、三文魚等。

 

如體質偏熱,也可適量運用涼性食材幫助清熱,例如綠豆、莧菜、西洋菜、芥蘭、青瓜、絲瓜、冬瓜、苦瓜、青蘿蔔、馬蹄、火龍果、西瓜、奇異果、雪梨、鴨肉、豆腐、皮蛋等。

 

以下是余嘉慧醫師為大家推介的保健湯水,功效多且材料便宜,適合男女老幼飲用,四季皆宜。


五指毛桃淮山煲豬𦟌 (2人量)

材料:
五指毛桃  1兩
淮山          1兩
薏苡仁      1兩
芡實          1兩
陳皮          1枚
蜜棗          1枚
豬𦟌          500克

烹調步驟:

先將豬𦟌汆水,煮水3公升,再加入上述藥材,煲1.5小時,最後可加少許鹽調味,即成。

功效:益氣、健脾、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