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濕疹 中醫內外入手有療法

濕疹 中醫內外入手有療法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eczema/atopic dermatitis)是常見的皮膚病,不具傳染性,中醫又稱之為「濕瘡」,患者的皮膚會出現乾燥、痕癢、紅腫、水疱,嚴重者更會有出血或滲液等情況,影響日常作息以至生活質素。根據國際文獻,香港有近3成的兒童曾患有濕疹,可見濕疹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疾病。

 

中醫學源遠流長,在治病方面有其獨特的理論學說,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臨床觀察更顯示中醫治理濕疹的總有效率高達8成。本文將從中醫角度探討濕疹的成因與常見的治療方法,供消費者參考。

內服中藥

急性濕疹大多會引發劇烈痕癢,滲液也較多,皮膚常有水疱、丘疹、紅斑、腫脹、糜爛等

急性濕疹大多會引發劇烈痕癢,滲液也較多,皮膚常有水疱、丘疹、紅斑、腫脹、糜爛等

中醫講求「標本兼治」,意思是在緩解表面症狀外,亦同時治理引發疾病的根源,達致治標治本的效果。中醫師會透過「望、聞、問、切」作出診斷並向病人提議合適的療程,例如以內服中藥、針灸、外洗等對症下藥。消費者(尤其是孕婦、幼兒、年長人士、G6PD缺乏症/蠶豆症患者,或有長期病患人士)在採用任何中醫配方和治療手法前應先諮詢中醫師的專業意見,本文所提及的療法和藥方資料只供參考。

要從根本著手治理疾病,內服中藥可幫助患者調養身體,平衡體內陰陽五行以及固本培元;藥方所用到的藥材會因應患者本身的病徵及體質等而有所調整。濕疹在中醫學大致可分為以下3大類型,其主要症狀及用藥也不盡相同:


濕疹類型

 

內服中藥多為湯劑,可以傳統的中藥材煎煮或以現代化的中藥顆粒劑沖調。本會邀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助理教授余嘉慧為消費者解答有關煎煮和沖調中藥的常見問題:

一般中草藥在煎煮之前可在流水下略為沖洗,而部分動物類中藥材的表面可能被少量泥巴覆蓋,只需輕輕除去即可。煎藥前亦可先以清水浸泡中藥30分鐘,以助藥效釋出。

「翻煲」是指一般內服的中藥材在煎煮一次後,再加入適量的清水翻煎一次,1天內分2次服用。而部分用於外感的中藥材則只需要煎煮一次,不需要「翻煲」。大部分外洗的中藥也可以翻煎處理,每劑藥可外洗2次。

中藥顆粒劑俗稱粉劑,是一種較方便服用的劑型。現代化的器材可將煎煮好的中藥湯劑濃縮處理成顆粒劑,以鎖定藥材煎煮後的有效成分,其療效與傳統藥材基本相若。

沖調中藥粉時應先準備熱水,然後加入藥粉及攪拌;待2至3分鐘後再攪拌,直至藥粉完全溶解後即可服用。

在大部分情況下,不論是中藥湯劑或中藥顆粒劑,最好都是趁藥物仍是和暖的時候飲用;只有少數治療熱病的中藥須待放涼後才服用。若不肯定藥物是溫服或涼服,應先諮詢主診中醫師。如需同時服用中藥和西藥,兩者應最少相隔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