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及選購貼士
量度體溫的建議
量度體溫前應盡量避免進行一些有可能會引起體溫改變的活動。運動、洗澡、進食後的體溫有機會比正常水平高,應等待30分鐘後才進行量度。儘管醫學上有列出一般正常體溫的範圍,然而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若想更準確得知有沒有發燒,可以在身體狀況良好時,恆常記錄體溫作為正常體溫的個人參考水平。使用電子體溫計時,要確保電池有足夠電量,以免量度結果出現偏差。如對體溫讀數有任何疑問,應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接觸式體溫計
口探時:應該把探頭放於舌下較後位置並以適當力度壓住,切勿過於用力咬住體溫計,以免機身破爛對口腔造成傷害。
腋探時:應先確保腋下乾爽,並將探頭放於腋窩深處,以手臂緊貼身軀固定體溫計,避免腋下留有空氣,影響量度結果。
肛探時:應先按產品說明書的指引以適當的潤滑劑塗抹於體溫計的尖端,並輕輕將體溫計放入肛門(約1.3至2.5厘米)。若感到有阻礙時應立即停止推入。曾用於肛探的體溫計,即使有使用保護套亦不應再用於口探和腋探。
非接觸式體溫計
量度耳溫時:要注意左、右耳道的溫度可能會有不同,若需要比較體溫變化應在同一耳朵量度,並以較高的溫度為準。由於耳道是輕微彎曲,耳探時可以將耳朵略為向後和向上拉令耳道變為較平直,以便探頭更容易探測來自耳膜的紅外線訊號。另外,當耳朵有發炎徵狀或有傷口,便不適合以耳探方式量度體溫。
量度額溫時:應按照說明指引保持合適的量度距離,因為體溫讀數會隨着量度距離而有明顯差異;亦應確保額頭表面沒有汗水或被毛髮、化妝品等遮蓋,以減低體溫計錯誤探測紅外線訊號的機會。
將耳道拉為較平直有助更準確量度耳膜溫度。
發燒知多少?
發燒的原因
當身體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會被激活並且提升體溫,以強化免疫細胞的工作能力。所以發高燒時,病人通常會「感到」寒冷,並且出現顫抖,藉由肌肉收縮產生更多熱能以提高體溫。在免疫系統完成工作後,身體便會開始排汗降溫,體溫逐漸回復正常。香港醫學會蘇睿智醫生表示,除了感冒外,發燒若伴隨其他徵狀,便需要留意是否患上其他疾病(見列表)。

輕微發燒的處理手法
蘇醫生指,稍微高於正常水平的體溫環境,有利於白血球等免疫細胞殺滅入侵身體的細菌或病毒。所以患上感冒時,輕微發燒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未必需要服用退燒藥,可以透過使用冰袋、風扇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紓緩發燒所引起的不適。但是若果發燒程度嚴重或發燒原因不明,必須盡快尋求醫生協助。
身體各部位的發燒指標

香港醫學會陳以誠醫生表示,身體各個部位會有不同的溫度,較接近身體核心的部分(例如:肛門、口腔、耳膜)一般較身體表面的部分(例如:腋下、額頭)為高,所以不同的量度方式會有不同的發燒參考指標。以耳膜或肛門溫度作參考時,體溫介乎於37.5℃至38.0℃之間,屬於輕微發燒;體溫高於38.0℃屬於發燒,需要密切注意身體狀況;體溫超過40.0℃屬於高燒,必須盡快就醫。惟發燒是身體的警號,處理時不要只顧退燒,要找到病源,對症下藥。
小心清理不慎打破之水銀探熱針
水銀探熱針曾經是家居常見的體溫計,若果不慎打破,釋出的水銀可能會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所以現時一般並不建議使用。水銀洩漏時,切勿以吸塵機或掃把清理;吸塵機會使水銀揮發成氣體,大大增加吸入身體的分量;掃把會把水銀進一步分散成更細少的圓珠,增加清理的難度。應先打開窗戶確保空氣流通,並立即疏散在場其他人士,注意不要踐踏洩漏的水銀。負責清理的人士需要戴上橡膠手套,把玻璃碎片及其他沾有水銀的物品收集,再以薄卡片把洩漏的水銀鏟起並轉移到可密封的容器內(例如密實袋),完成後立即洗手清潔。清理水銀後仍需保持空氣流通最少2天。過程中所使用的清理工具,包括卡片、手套等需連同已收集的水銀一同以密封容器包好,並妥善棄置。若有在場人士感到不適,應立刻尋求醫療協助。
保養方法
消費者應按照使用說明清潔、保養和儲存體溫計。非接觸式體溫計透過探測紅外線訊號來量度溫度,若果探頭前方的鏡片沾有污垢或油脂、有花痕,可能會影響量度結果。若發現探頭受到污染,可以使用沾有酒精的軟布或棉花棒輕力擦拭其表面,但要注意小心避免刮花鏡片,並等待酒精完全揮發後才再次使用。而接觸式體溫計則依靠金屬探頭傳導熱力至機身內部的熱敏電阻,從而計算出溫度讀數。使用前可細心留意金屬探頭表面有沒有出現氧化,日常可以沾有酒精的軟布清潔。即使部分體溫計聲稱有防水設計,亦應避免直接浸於水中。
不應使用漂白水或其他腐蝕性清潔劑為體溫計消毒,以免對機身的塑膠物料造成破壞。避免存放於高溫、潮濕或太陽可能直射的地方。若預計長時間不會使用時,應把電池取出。
另外,雖然是次測試的全部樣本在堅固度測試中都表現良好,但體溫計屬於精密電子儀器,即使出現故障而令量度結果出現偏差亦難以察覺,所以使用時應盡量輕放和避免碰撞。若對體溫計的準確度存疑,可聯絡有關生產商或代理商作檢查。
選擇指南
因應所需選購合適類型
一般而言,接觸式體溫計的售價較非接觸式體溫計低,而且整體準確度亦較高,惟使用時對被量度者騷擾較大,或會影響病人休息。而以非接觸式體溫計量度時,毋須被量度者特別配合,使用時彈性較大。惟採用耳探模式的體溫計需要正確放入耳道才能得到準確讀數。另外,額頭表面曝露於開放環境中,溫度較易受到影響,選用量度額溫的體溫計或有較大機會出現誤差。
衞生署表示,不同的體溫計有不同的特性及局限,消費者應根據使用者的年齡、健康狀況及量度方法(腋探、肛探、口探、額探、耳探),選擇合適的體溫計,例如患有中耳炎或佩戴助聽器的人士未必適合耳探,而嚴重咳嗽的病患者則未必適合口探。如對選擇體溫計有任何疑問,可以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肛探式體溫計較適合嬰兒
陳以誠醫生表示,不建議以耳探方式量度6個月以下嬰兒的體溫,因為初生嬰兒的耳溫對核心體溫的反應較弱,而且嬰兒耳孔較細,體溫計的探頭較難放進耳道的正確位置,可能影響量度結果。另外,有家長覺得額探較方便,但可能會低估真正體溫,故不適合初新嬰兒。建議採用肛探方式,為嬰兒量度的體溫會較準確。
售價相宜與中等的優質之選
接觸式體溫計中,#1和#3的準確度表現十分良好且可用於身體多個部位,售價亦相對便宜。而可用於額探的#5和可用於耳探的#6的非接觸式體溫計,雖然售價屬於中等水平,但準確度表現良好,總評亦分別獲5星及4.5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