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小滑板迷注意!逾7成樣本安全不達標

滑板是其中一項深受青少年歡迎的運動,而自2020年東京奧運把滑板運動正式加入為比賽項目後,這項運動再次在香港掀起熱潮。不過滑板屬於極限運動,稍一不慎便容易造成意外,故一塊符合安全標準的滑板和足夠的防護裝備是進行這項運動的基本配備。本會首次測試了16款滑板樣本,發現當中12款未能符合歐洲滑板安全標準,包括結構不安全,或在跌落測試後破裂,有機會增加使用時受傷的風險,消費者應小心選擇和使用。

滑板小知識及安全提示

滑板的結構

滑板主要由以下的配件組成:板身(deck)、輪架(trucks)、輪子(wheels)、砂紙、螺絲、軸承(bearings)

 

滑板的結構

 

滑板的種類

滑板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尺寸:

 

  • 正常滑板(28-30寸):是最常見的滑板種類,特徵是板頭板尾翹起,除了一般滑行外,也適合於碗型場使用和進行各種花式,奧運會新加入的兩項滑板比賽(街式賽和公園賽)大多會使用這類滑板。
  • 長身滑板或簡稱長板(33-38寸):主打速度和滑行,是所有滑板種類中最長的款式,也較重,可以快速滑行,大角度轉彎。長板主要有三種玩法,一種是「Dancing」舞蹈,主打在板上邊滑行邊舞動;另一種則是「Freestyle」平地花式,如一般滑板的玩法,主打各類花式招式;最後一種則是「Downhill」速降,在大斜坡上快速向下滑行,是當中最刺激危險的玩法,惟不建議沒有滑行基礎的人嘗試。
  • 小型滑板或簡稱魚仔板(22寸):板身較小,加上以塑膠製作,所以整體較為輕盈,速度較快,滑行也更穩定。

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意外報告,每年有數千,甚至過萬宗的意外與不安全使用滑板有關,例如在馬路上使用滑板、進行花式或高速滑行的時候,導致碰撞、失控和跌倒。

 

 

玩滑板時必須要戴上護具,包括頭盔、手套、護膝、護肘、護腕等。要正確佩戴頭盔,不可太鬆或太緊,頭盔的固定帶要固定於下巴位置。手套、護膝、護肘和護腕可以在摔倒時保護重要的關節。在選擇裝備時,要留意不能選太鬆或太緊,太鬆的裝備或未能提供足夠保護,太緊則會影響活動能力。

 

玩滑板時,應使用哪些防護裝備?

 

應該到特定的滑板運動的場地,不要在馬路或繁忙的道路上進行滑板運動。另外要留意濕滑或潮濕的地面,以避免意外發生。

一般較短的板身較適合初學者,因為它們較容易平衡和控制。

進行活動前要先檢查滑板,包括螺絲、輪子、輪架、板身等,確保滑板狀況正常。另外,初學者應先學習煞車,以減低高速滑行時發生意外的風險。如果失去平衡、要摔倒時盡量避免頭部落地,嘗試利用翻滾的動作以減低衝力,不要以手臂著地。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報告,5歲以下的兒童不適合進行滑板運動,因為這年齡群的兒童對大小肌肉的控制仍在發展階段,反射神經亦在發展中,會增加進行滑板運動時發生意外的風險。而6至12歲的兒童在使用滑板時應該有成人在旁監督或指導。

  • 在進行這項刺激又有趣的運動前,消費者宜先了解自己或兒童的能力,初學者最好先參加基本的滑板課程,學習基本知識才到公共滑板場進行運動。
  • 在選擇滑板時,應在信譽良好的商店購買,購買前應留意包裝上的資訊。
  • 防護裝備是於發生意外時保護使用者的重要裝備,無論初學者或資深運動員,在進行滑板運動時都要配備適合的防護裝備。
  • 應該到特定的滑板運動場地,不應在馬路或繁忙的道路上進行滑板運動。另外要留意濕滑或潮濕的地面,以避免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