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和處理蚊癩小貼士
處理蚊癩
雌性蚊子要攝取血液的蛋白質,幫助牠製造卵子。據美國CDC的資料,每隻蚊每次叮咬大約可吸取5微升的血液。由此推算,即是牠叮咬1000次便會吸取到一茶匙分量的血液。雌蚊每次產卵前需要以其特殊的口器刺穿人或動物的皮膚吸血。雄性蚊子則以花蜜等植物性食物生存,並不會叮咬人和動物。
當蚊子吸血時,牠的唾液會注入人的皮膚,唾液含有不同的物質,當中部分物質會使人體產生過敏反應。然而,各人對蚊咬的反應有差異,有些人會較輕微,只在叮咬處出現小水泡而不是硬腫塊;有些人則反應強烈,被咬後幾分鐘便出現紅色腫塊,甚至感到痛楚。反應更嚴重的人除了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紅腫之外,還可能會發低燒和出風癩,甚至淋巴結脹大。
一般而言,以下三類人對蚊叮可能產生的反應較強烈:
- 兒童
- 被從未接觸過的蚊子叮咬的成年人
- 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
香港醫學會會董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表示,被蚊叮咬後,應該保持傷口清潔,在可行情況下用番梘和清水沖洗該範圍。如果出現紅腫和感到痕癢,可用冰袋敷數分鐘以減輕該等徵狀,如過後仍有需要可再進行冰敷或塗搽薄荷膏。藥膏可選擇含有抗組織胺成分的,以紓緩過敏反應。患者切忌大力搔抓患處,以免弄至傷口受細菌感染。如果紅腫和痕癢程度嚴重,應該求診,讓醫生處方適當的藥物。
鄭倩敏藥劑師指出,也可參考美國CDC的建議,在蚊癩塗抹蘇打粉和水的混合物以減輕痕癢。步驟如下:
- 將1湯匙蘇打粉與適量的水攪拌混合成糊狀
- 將糊劑塗抹在蚊癩
- 等待10分鐘
- 抹掉糊狀物
在家居或旅遊時的防蚊措施
在家居
- 在門窗裝上防蚊網或使用蚊帳。
- 使用電蚊香或滅蚊燈。
- 清除積水,例如雨傘桶、花瓶、花盤底碟或冷氣機底托盤。
郊遊時
- 避免在蚊子較活躍的黎明或黃昏時分
- 郊遊,或在茂密的叢林附近逗留。
- 穿着淺色長袖衫、長褲,減少皮膚外露。
- 如日間在郊外活動,應先塗抹防曬產品,待15至30分鐘讓防曬產品完全吸收、乾透後,才按標籤指示塗上驅蚊劑。
- 驅蚊劑的效能會隨著時間下跌,應按標籤指示在適當時間再塗搽。
海外旅行
- 查閱有關目的地蚊傳疾病的資訊,並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例如接種適當的疫苗(適合日本腦炎、黃熱病),或服用預防藥物,例如抗瘧疾藥。
- 帶備含有安全有效活性成分的驅蚊劑,在有需要時按標籤指示使用。
- 選擇有良好防蚊措施的住宿,例如有空調設備或已於門窗裝上防蚊網及有蚊帳的睡床。
為何某些人較「惹蚊」?
不同的研究發現某些因素會影響不同人對蚊子的吸引力,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體味、熱力、汗水、衣服顏色、運動、飲酒、懷孕狀況、血型和遺傳因素等。
鄭倩敏藥劑師指出,一項2019年的研究評估了蚊子的血型偏好,透過在不同的餵食器中提供不同血型的樣本來做研究。據觀察,與其他血型相比,蚊子更喜歡從O型血的餵食器那裡進食。另一項研究發現,不同種類的蚊子對不同血型的偏好不同,例如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較喜歡O型血,而活躍於沼澤的岡比亞按蚊(Anopheles gambiae)則較受AB型血吸引。
陳厚毅醫生亦引述一項2015年英國的研究,採用雙胞胎來比較,發現同卵雙生(即是基因完全相同)的雙胞胎會有相同的吸引力,而異卵雙生(即是基因不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則對蚊的吸引力有差異。
而當人在不同狀況時,也對蚊有不同的吸引力,例如在進行運動後,體溫較高,加上流出的汗水,呼出較多二氧化碳和散發體味,對蚊子的吸引力都會增加。懷孕時由於新陳代謝率較高,所以比一般女士也會較吸引蚊子。
氣候變化使蚊分布更廣
蚊子喜愛在溫暖和潮濕的地方滋生,而隨著近年氣候變化加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亦影響到蚊子傳播疾病的數字。根據世衞的資料,登革熱的全球發病率近年顯著上升,比較2000和2019年記錄的病例更是激增接近10倍,由50萬上升至520萬,成為公共衞生的大挑戰。在2023年,登革熱個案再衝破500萬,世衞指厄爾尼諾現象與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降雨量高、濕度高等,與及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分布出現變化,在以前沒有登革熱的國家出現,都增加登革熱疫情傳播的風險。市民外遊時更應提高警覺,採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受到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