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長者長期坐卧致壓瘡 重預防+護理

長者長期坐卧致壓瘡     重預防+護理

長者隨着年紀漸大,身體活動能力慢慢下降;如果再加上長期病患,可能需要長時間坐着甚至躺在床上休息。然而,經常以同一姿勢坐卧,皮膚某些區域及皮下組織可能因長期承受壓力而導致血液供應減少,甚至受損。如果沒有適當護理,久而久之,該些受壓的皮膚便會潰瘍,稱為壓力性損傷,俗稱「壓瘡」。壓瘡不容易治理,而且可由最初只影響表皮,逐漸蔓延至真皮、皮下脂肪、肌肉、肌腱以至骨骼;因此,長者和照顧者都需要多認識此病的成因,在日常生活上作出適當安排,以預防患上壓瘡。這病症近年漸受關注,而每年11月的第3個星期四被定為「世界壓瘡預防日」,藉此機會,本文為讀者解構壓瘡的成因及提供預防和護理壓瘡的知識。

護理方法

 

香港醫學會會董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出,壓瘡患處的情況可分為4個不同階段:

 

認清壓瘡4大階段及護理方法

 

  1. 受壓位置的皮膚表面呈紅色,觸摸該範圍時會感到較熱。雖然皮膚未破損,但患者可能已有疼痛、灼熱或痕癢的感覺;
  2. 瘡或水泡已經顯現,患者會感到該位置疼痛;
  3. 損傷深入皮膚表面下,於該位置形成一個小洞;及
  4. 損傷進一步惡化,形成大範圍而且開放型的傷口,可影響到肌肉、骨骼、肌腱和關節等,大大增加患處受細菌感染的風險。

 

陳醫生提醒照顧者,由於患上壓瘡的長者可能神經線受損或同時患有認知障礙症,所以未必會感到壓瘡引起的痛楚並表達出來。因此,照顧者應小心替患者護理壓瘡,希望可縮小傷口範圍並避免細菌感染。一般而言,壓瘡傷口應每日定時以生理鹽水清洗,如有需要,可在醫護人員指導後,使用含消毒成分的護理藥水。相反,如果護理不善,傷口有機會受到細菌感染並持續發炎,病情嚴重時更會流膿,甚至可發出異味。遇有此情況,醫生一般會處方含抗生素的藥膏供塗抹於壓瘡患處或口服抗生素處理皮膚發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