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方法
認清壓瘡4大階段及護理方法
香港醫學會會董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指出,壓瘡患處的情況可分為4個不同階段:
- 受壓位置的皮膚表面呈紅色,觸摸該範圍時會感到較熱。雖然皮膚未破損,但患者可能已有疼痛、灼熱或痕癢的感覺;
- 瘡或水泡已經顯現,患者會感到該位置疼痛;
- 損傷深入皮膚表面下,於該位置形成一個小洞;及
- 損傷進一步惡化,形成大範圍而且開放型的傷口,可影響到肌肉、骨骼、肌腱和關節等,大大增加患處受細菌感染的風險。
陳醫生提醒照顧者,由於患上壓瘡的長者可能神經線受損或同時患有認知障礙症,所以未必會感到壓瘡引起的痛楚並表達出來。因此,照顧者應小心替患者護理壓瘡,希望可縮小傷口範圍並避免細菌感染。一般而言,壓瘡傷口應每日定時以生理鹽水清洗,如有需要,可在醫護人員指導後,使用含消毒成分的護理藥水。相反,如果護理不善,傷口有機會受到細菌感染並持續發炎,病情嚴重時更會流膿,甚至可發出異味。遇有此情況,醫生一般會處方含抗生素的藥膏供塗抹於壓瘡患處或口服抗生素處理皮膚發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