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及實驗室培育鑽石比較
實驗室培育鑽石 VS 天然鑽石
結構及特性
根據國際標準ISO 18323的定義,實驗室培育鑽石除了與天然鑽石擁有本質上相同的化學結構外,亦具備與天然鑽石本質上相同的晶體結構及物理(包括光學)特性。按照現時香港法例第362L章《商品說明(鑽石的定義)規例》,天然鑽石的物理特性包括:
然而,由於實驗室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生長環境完全不同,專業寶石學家仍然可以利用敏感度高的儀器檢測出獨特的原子級缺陷(atomic-level defects)。這些缺陷對光具有獨特的反應,並可以通過使用紫外-可見光譜〔ultraviolet-visible(UV-Vis)spectroscopy〕、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FTIR)spectroscopy〕及光致發光光譜〔photoluminescence(PL)spectroscopy〕等儀器進行分析,在無損鑑定物質下,亦能區分實驗室培育鑽石及天然鑽石。
由於實驗室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生長環境完全不同,專業寶石學家仍然可以利用敏感度高的儀器檢測出獨特的原子級缺陷(atomic-level defects),以區分兩者。
鑑定報告書(俗稱「證書」)
對珠寶缺乏專業知識的消費者,一般會信賴由國際認可的鑑定所發出的鑑定報告書,例如美國寶石研究院(GIA)或國際寶石學院(IGI)等機構。該兩間機構均有為天然鑽石及實驗室培育鑽石進行鑑定及評級,並採用相同的評級準則,即為人熟悉的「4C」:克拉重量(Carat)、顏色(Colour)、淨度(Clarity)及車工(Cut),方便一般消費者比較鑽石的質量。然而,由於委託國際認可的鑑定所為寶石進行鑑定及發出相關「證書」牽涉一定費用,若消費者選購重量較低(例如少於30份,即0.3克拉)或售價相對便宜的鑽石,基於成本考慮,商戶或未必會提供鑑定報告書供查閱。
為協助消費者更容易分辨商戶售賣的鑽飾屬於天然鑽石還是實驗室培育鑽石,GIA及IGI對天然鑽石及實驗室培育鑽石所發出的鑑定報告書在模式及設計上亦有所不同。舉例來說,GIA的實驗室培育鑽石鑑定報告書只有電子版本,而不設實體紙本;天然鑽石鑑定報告書則設實體版本。至於由IGI簽發的天然鑽石鑑定報告書及實驗室培育鑽石鑑定報告書,亦採用了不同設計。天然鑽石鑑定報告書的封面以藍色作設計,而實驗室培育鑽石鑑定報告書的封面則以黃色作設計,有助消費者辨識及區分。
除了外觀上的分別,「證書」亦會清楚列明所鑑定的寶石為天然鑽石或實驗室培育鑽石,消費者在選購鑽飾時宜向商戶索取報告書作檢閱,並多加留意其界面及字眼,避免不慎購入了與預期不同的鑽石產品。
由GIA所發出的實驗室培育鑽石鑑定報告書樣本(左)及天然鑽石鑑定報告書樣本(右)。
由IGI簽發的天然鑽石鑑定報告書樣本(左)及實驗室培育鑽石鑑定報告書樣本(右)採用了不同界面設計,有助消費者辨識及區分。(圖片獲授權摘錄自IGI官方網站)
另外,消費者在購買鑽飾時,亦可利用鑑定報告書的編號,於鑑定機構GIA或IGI的官方網站及/或手機應用程式即時驗證報告,從而確認鑽石及由商戶提供的「證書」中載列的資料與鑑定機構數據庫的資料是否相符,加強自身保障。若正確輸入鑑定報告書的編號後,發現鑑定機構的官方資料明顯與商戶所提供的「證書」有所出入,消費者或需加倍留神,並向商戶再三確認,以免墮入賣家失實陳述商品的陷阱。
腰棱位置的雷射印記
消費者在購買鑽飾時,除了檢視及驗證商戶提供的鑽石鑑定報告書外,亦應核對該鑽石腰棱位置的雷射印記,確認鑑定報告書中「Inscription(s)」一欄的資料與心儀的天然或實驗室培育鑽石是否一致。鑑定所一般會以雷射方式,在經鑑定的鑽石腰棱位置刻上鑑定報告書的編號;若鑑定的為實驗室培育鑽石,則會另外刻上「LABORATORY-GROWN」或「LG」等字眼,以資識別。然而,消費者難以單憑肉眼閱讀雷射編號,建議向商戶借用輔助放大的工具,從而比對鑑定報告書及刻在鑽石的字眼。
除了檢視及驗證商戶提供的鑽石鑑定報告書外,亦應核對該鑽石腰棱位置的雷射印記,確認鑑定報告書中「Inscription(s)」一欄的資料與心儀的天然或實驗室培育鑽石是否一致。
本會職員早前以一般消費者身分,親身到訪市面上10間售賣實驗室培育鑽石的商舖,以了解並觀察其銷售手法及過程。整體而言,所到訪的商舖職員樂意詳細介紹實驗室培育鑽石、講解鑑定報告書的內容、展示產品並協助消費者核對鑽石腰棱位置的雷射印記。
如消費者有意前往心儀的店舖揀選實驗室培育鑽飾,可預先與商戶溝通,留意是否需要提前預約,以免白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