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
甚麼是益生菌?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義,益生菌是一種在攝入適當數量後會對人體產生益處的微生物。經過多年來的醫學研究,目前被醫學確定生存在人體內的益生菌共有17個菌屬,市面上較為常見的益生菌產品主要屬於兩個菌屬: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和雙歧桿菌屬(Bifidobaterium)。
為甚麼人體需要益生菌呢?
人體的腸道裡住滿了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原蟲、寄生蟲等。單就細菌而言,數目就已經達到一億萬以上,種類有過千種,而細菌的代謝副產物也是人體百分之十的熱能來源。腸道的細菌一般可分為「有害菌」、「有益菌」和界乎兩者之間的「條件菌」,而菌的種類和數量會因個人的歲數、飲食習慣、健康情況等而改變。
其實,腸胃道不單單是一個消化器官,人體大量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腸道內,腸道內的細菌的種類、數量以至環境的改變都會直接影響這些免疫細胞的運作,繼而影響人體健康。
醫學實驗證實,如果腸道中的有害菌長期過多,會增加有害物質的產生。一旦腸道菌叢失衡,亦可能引致免疫系統失衡、腸胃道發炎等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教授關海山教授指出益生菌是人體不能或缺的食物之一,腸道內的益菌不但能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長,亦同時為身體提供維他命和短鏈脂肪酸等,對於維持腸胃道以至身體的健康非常重要。
不同種類的益生菌
市面上有過百種益生菌產品,消費者宜先瞭解不同種類的益生菌所能發揮的作用,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現時最多科學研究的益生菌屬於兩個主要菌屬:乳酸桿菌屬和雙歧桿菌屬。其他較常見的菌屬有釀母菌屬(Saccharomyces)、 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等,但其效用仍有待更多科學研究驗證。
乳酸桿菌屬
乳酸桿菌屬是屬於「乳酸菌」,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益生菌,乳酸菌能夠在代謝糖分的同時產生乳酸,繼而酸化腸道環境,抑制害菌繁殖,調節菌叢平衡,改善消化,加速腸道蠕動,從而緩解便秘與消化不適。
乳酸桿菌屬中常見的益生菌及其有效菌株的例子:
- 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SDC2012,2013,CL1285
- 乾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DN114
- 洛德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DSM17938
-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
這些菌株各有不同獨特性,其功效亦經過世界胃腸病學組織(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研究證明有足夠科學實驗支持,包括治療一般成人腹瀉、因抗生素而引起的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和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等的腸胃問題。
雙歧桿菌屬
逾百份科學研究報告確認雙歧桿菌是腸內其中一個最有益的菌群,雙歧桿菌數量的減少或消失反映身體處於「不健康」狀態。
雙歧桿菌不但能製造出乳酸,還能製造出維他命B群及醋酸。由於雙歧桿菌所製造出來的醋酸具有很大的殺菌力,可以抑制有害菌之增生,而且保持大腸內的酸性也可有效抑制由有害菌製造出來的阿摩尼亞、氮、酚等有害物質,故此對維持良好的腸道環境有很大幫助。
雙歧桿菌屬中常見的益生菌及其有效菌株的例子:
- 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MIMBb75,W23
- 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Bi07
- 嬰兒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35624
這些菌株各有不同獨特性,其功效亦經過世界胃腸病學組織研究證明有足夠科學實驗支持,包括減輕便秘症狀、治療因抗生素而引起的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和便秘等。
服用多少益生菌及多長時間才有效減輕腸道不適的症狀?
由於益生菌在強酸環境下有機會死亡,故經過胃部後未必能全數到達腸道,而且益生菌需要和腸道內本已存在的有害菌及條件致病菌競爭營養、生存空間及黏附在腸道壁的位置,所以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益生菌才能發揮效用。消費者如要改善腸道健康,益生菌產品的菌數一般要大於100億才可以發揮效用。
消費者在服用益生菌產品一至兩星期後,腸道內益生菌的比例才會慢慢提高,同時有害菌的比例亦會相應降低,腸道不適的症狀便會開始減輕,例如每天有正常排便、減輕腹瀉症狀等。惟益生菌的效用因人而異,如果消費者食用益生菌後,腸道不適的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建議尋求醫護人士的協助。
益生菌的副作用
香港營養師協會指出健康的成人在服用益生菌後有機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腹脹、腹部絞痛、腹瀉或胃腸道不適等,但亦有部分人士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菌血症、真菌血症或因感染而導致嚴重疾病。而本身有免疫力問題或重病病人,更只能服用特別的菌株。所以本會建議消費者應按自身狀況,先尋求醫護人員意見才服用適當的益生菌,以免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