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
甚么是益生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益生菌是一种在摄入适当数量后会对人体产生益处的微生物。经过多年来的医学研究,目前被医学确定生存在人体内的益生菌共有17个菌属,市面上较为常见的益生菌产品主要属于两个菌属: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terium)。
为甚么人体需要益生菌呢?
人体的肠道里住满了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原虫、寄生虫等。单就细菌而言,数目就已经达到一亿万以上,种类有过千种,而细菌的代谢副产物也是人体百分之十的热能来源。肠道的细菌一般可分为「有害菌」、「有益菌」和界乎两者之间的「条件菌」,而菌的种类和数量会因个人的岁数、饮食习惯、健康情况等而改变。
其实,肠胃道不单单是一个消化器官,人体大量的免疫细胞都集中在肠道内,肠道内的细菌的种类、数量以至环境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这些免疫细胞的运作,继而影响人体健康。
医学实验证实,如果肠道中的有害菌长期过多,会增加有害物质的产生。一旦肠道菌丛失衡,亦可能引致免疫系统失衡、肠胃道发炎等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教授关海山教授指出益生菌是人体不能或缺的食物之一,肠道内的益菌不但能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亦同时为身体提供维他命和短链脂肪酸等,对于维持肠胃道以至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不同种类的益生菌
市面上有过百种益生菌产品,消费者宜先了解不同种类的益生菌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现时最多科学研究的益生菌属于两个主要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其他较常见的菌属有酿母菌属(Saccharomyces)、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但其效用仍有待更多科学研究验证。
乳酸杆菌属
乳酸杆菌属是属于「乳酸菌」,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益生菌,乳酸菌能够在代谢糖分的同时产生乳酸,继而酸化肠道环境,抑制害菌繁殖,调节菌丛平衡,改善消化,加速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与消化不适。
乳酸杆菌属中常见的益生菌及其有效菌株的例子:
-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SDC2012,2013,CL1285
- 干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DN114
- 洛德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DSM17938
- 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
这些菌株各有不同独特性,其功效亦经过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研究证明有足够科学实验支持,包括治疗一般成人腹泻、因抗生素而引起的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等的肠胃问题。
双歧杆菌属
逾百份科学研究报告确认双歧杆菌是肠内其中一个最有益的菌群,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或消失反映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
双歧杆菌不但能制造出乳酸,还能制造出维他命B群及醋酸。由于双歧杆菌所制造出来的醋酸具有很大的杀菌力,可以抑制有害菌之增生,而且保持大肠内的酸性也可有效抑制由有害菌制造出来的阿摩尼亚、氮、酚等有害物质,故此对维持良好的肠道环境有很大帮助。
双歧杆菌属中常见的益生菌及其有效菌株的例子:
- 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MIMBb75,W23
- 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Bi07
- 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35624
这些菌株各有不同独特性,其功效亦经过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研究证明有足够科学实验支持,包括减轻便秘症状、治疗因抗生素而引起的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和便秘等。
服用多少益生菌及多长时间才有效减轻肠道不适的症状?
由于益生菌在强酸环境下有机会死亡,故经过胃部后未必能全数到达肠道,而且益生菌需要和肠道内本已存在的有害菌及条件致病菌竞争营养、生存空间及黏附在肠道壁的位置,所以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益生菌才能发挥效用。消费者如要改善肠道健康,益生菌产品的菌数一般要大于100亿才可以发挥效用。
消费者在服用益生菌产品一至两星期后,肠道内益生菌的比例才会慢慢提高,同时有害菌的比例亦会相应降低,肠道不适的症状便会开始减轻,例如每天有正常排便、减轻腹泻症状等。惟益生菌的效用因人而异,如果消费者食用益生菌后,肠道不适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建议寻求医护人士的协助。
益生菌的副作用
香港营养师协会指出健康的成人在服用益生菌后有机会出现轻微副作用,例如腹胀、腹部绞痛、腹泻或胃肠道不适等,但亦有部分人士出现严重副作用,例如菌血症、真菌血症或因感染而导致严重疾病。而本身有免疫力问题或重病病人,更只能服用特别的菌株。所以本会建议消费者应按自身状况,先寻求医护人员意见才服用适当的益生菌,以免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