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能量棒及小食棒高糖高脂 小心越食越肥

近月,遠足成為假日的熱門活動,有些人會帶備能量棒作補給。獨立包裝的運動能量棒方便攜帶,於運動時用以補充能量。亦有以穀物、堅果、果乾、蛋白或植物蛋白為主要成分的小食棒,例如穀物棒、堅果棒和蛋白棒。運動能量棒和小食棒雖然外貌相似,營養含量卻大有不同。某些超市會把兩種產品放在鄰近的貨架上,容易令消費者混淆。
本會檢示了12款運動能量棒及26款小食棒產品的營養標籤,發現大部分產品的能量及糖分都頗高,消費者需要注意食用分量。

運動所需的營養

香港營養學會代表鍾素珊博士指出,如進行90分鐘或以上的耐力性運動,每1小時需補充60至90克的碳水化合物。進行耐力性運動前,宜選擇含適量蛋白質及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確保於運動時身體有足夠能量。碳水化合物可在人體內轉化成糖原(glycogen),儲存在肌肉中,於運動時為身體提供能量及延遲出現疲倦。蛋白質則能使人有飽足感及幫助修補肌肉。運動前不應選擇含高脂肪及高膳食纖維的食品,因這類食物需較長時間消化,也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運動中途建議選擇含糖類、低脂肪及低膳食纖維的食品,因為消化時間較快,營養可迅速被人體吸收和使用。添加了適量維他命B雜的能量棒更佳,能幫助身體轉化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做能量。而運動後除了要盡快補充碳水化合物外,亦應選擇有足夠蛋白質的食品,有助鞏固免疫力及補充運動時的消耗和修補肌肉。若只進行60分鐘內的短時間運動,消耗的能量較少,不需要額外攝取能量。

 

info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