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及建議
預防及治療玩手機遊戲成癮
東華三院心瑜軒的求助熱線(電話:2827 1000)在過去3年,共接獲1,579宗因網絡成癮問題的求助,大部分都牽涉沉迷手機遊戲,並主要為29歲或以下,當中12至17歲佔整體的72%。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會員張傳義博士表示,沉迷玩手機遊戲的成因很多,例如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或不快、現實生活欠缺滿足感或有挫敗感、追求遊戲帶來的虛榮心,或誤墜手機遊戲的消費陷阱等。綜合張及心瑜軒就預防玩手機遊戲成癮及治療方法的建議:
給家長的建議
- 兒童及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家長宜多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喜愛玩手機遊戲的原因,例如是為了刺激好玩,抑或為了與朋友維繫社交關係,藉此針對子女的需要分配玩手機遊戲的時間;
- 家長宜與子女討論手機遊戲的設計方式及消費陷阱,引導子女分析是否要花時間及金錢於手機遊戲,從中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及消費習慣;
- 宜與子女保持良好的家庭關係,建立良好的家庭習慣,例如定期家庭聚會、興趣活動等,並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安全及健康地使用電子產品。
給成年玩家的建議
- 宜定下時間表妥善管理生活習慣,學習正面管理情緒,及探索更多興趣,從而增加滿足感;
- 宜透過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功能,不時檢視玩手機遊戲的時間,如發現遊玩時間過長或出現倚賴情況,應嘗試限制遊玩時間及多分配時間於其他活動;
- 如發現自己已開始對手機遊戲出現倚賴,有機會影響家庭、學業、社交、個人健康、財政等,對其他活動失去興趣,應及早向專業人士求助。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 建議諮詢專業人士
治療沉迷手機遊戲成癮的方法因人而異,建議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先了解自己的需要、問題的嚴重性及成因,從而讓輔導員協助家庭一起制定合適之治療方案,例如時間管理、社交技巧、自信心提升、家庭溝通等。家長如懷疑子女沉迷手機遊戲成癮,建議尋求老師、社工或臨床心理學家介入,儘量避免與子女直接衝突;家長亦可透過參加活動認識何謂上網成癮及其成因、網上遊戲的種類,加強與子女就上網問題之溝通、協商技巧及情緒支援。至於成年玩家,除了透過輔導了解自己的需要,亦建議參與不同正向及網絡遊戲以外的活動,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以脫離手機遊戲癮。
建議
手機遊戲課金風氣盛行,本會建議政府參考其他地區,引入監管機制,針對中獎機率、銷售手法、退款機制、未成年人之消費保障等方面進行規管,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同時亦建議政府加強公眾教育宣傳,提高公眾對於手機遊戲及課金的認識。與此同時,本會期望手機遊戲開發商及代理商作出相應的改善,包括明確標示每個角色或商品的中獎機率、公開中獎者的名單、引入「保底機制」及讓家長設定內購交易金額的上限,為消費者提供切實的保障。至於消費者,手機遊戲內獲得的角色或道具只局限於虛擬世界,消費者不應為了「求勝」而過度消費,宜適度參與及注意遊戲為個人健康、社交及生活等方面帶來的影響。
遊戲商回覆
「叫我官老爺(#7)」及「天堂M(#8)」表示由於遊戲的實際情況或設定與本會透過實試取得的遊戲資料不同,故不同意本會公開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