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手机游戏实试 5大手法促玩家课金

手机游戏实试 5大手法促玩家课金

手机游戏开发商常以免费下载作招徕,透过内购功能(in-game purchase)向玩家销售虚拟商品或服务以增加收入。本会实试下载及体验11款免费的手机游戏,探讨这类手机游戏如何利用玩家的心理,促使玩家付款购买各种虚拟商品或服务,俗称课金,以及相关游戏条款对玩家的保障程度。

意见及建议

东华三院心瑜轩的求助热线(电话:2827 1000)在过去3年,共接获1,579宗因网络成瘾问题的求助,大部分都牵涉沉迷手机游戏,并主要为29岁或以下,当中12至17岁占整体的72%。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会员张传义博士表示,沉迷玩手机游戏的成因很多,例如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或不快、现实生活欠缺满足感或有挫败感、追求游戏带来的虚荣心,或误坠手机游戏的消费陷阱等。综合张及心瑜轩就预防玩手机游戏成瘾及治疗方法的建议:

给家长的建议

  • 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家长宜多与子女沟通,了解子女喜爱玩手机游戏的原因,例如是为了刺激好玩,抑或为了与朋友维系社交关系,藉此针对子女的需要分配玩手机游戏的时间;
  • 家长宜与子女讨论手机游戏的设计方式及消费陷阱,引导子女分析是否要花时间及金钱于手机游戏,从中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及消费习惯;
  • 宜与子女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习惯,例如定期家庭聚会、兴趣活动等,并以身作则示范如何安全及健康地使用电子产品。

给成年玩家的建议

  • 宜定下时间表妥善管理生活习惯,学习正面管理情绪,及探索更多兴趣,从而增加满足感;
  • 宜透过手机的「萤幕使用时间」功能,不时检视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如发现游玩时间过长或出现倚赖情况,应尝试限制游玩时间及多分配时间于其他活动;
  • 如发现自己已开始对手机游戏出现倚赖,有机会影响家庭、学业、社交、个人健康、财政等,对其他活动失去兴趣,应及早向专业人士求助。

治疗方法因人而异 建议谘询专业人士

治疗沉迷手机游戏成瘾的方法因人而异,建议谘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先了解自己的需要、问题的严重性及成因,从而让辅导员协助家庭一起制定合适之治疗方案,例如时间管理、社交技巧、自信心提升、家庭沟通等。家长如怀疑子女沉迷手机游戏成瘾,建议寻求老师、社工或临床心理学家介入,尽量避免与子女直接冲突;家长亦可透过参加活动认识何谓上网成瘾及其成因、网上游戏的种类,加强与子女就上网问题之沟通、协商技巧及情绪支援。至于成年玩家,除了透过辅导了解自己的需要,亦建议参与不同正向及网络游戏以外的活动,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以脱离手机游戏瘾。

手机游戏课金风气盛行,本会建议政府参考其他地区,引入监管机制,针对中奖机率、销售手法、退款机制、未成年人之消费保障等方面进行规管,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亦建议政府加强公众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手机游戏及课金的认识。与此同时,本会期望手机游戏开发商及代理商作出相应的改善,包括明确标示每个角色或商品的中奖机率、公开中奖者的名单、引入「保底机制」及让家长设定内购交易金额的上限,为消费者提供切实的保障。至于消费者,手机游戏内获得的角色或道具只局限于虚拟世界,消费者不应为了「求胜」而过度消费,宜适度参与及注意游戏为个人健康、社交及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叫我官老爷(#7)」及「天堂M(#8)」表示由于游戏的实际情况或设定与本会透过实试取得的游戏资料不同,故不同意本会公开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