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共建可持續都市
回收行為要加把勁!

共建可持續都市 
回收行為要加把勁!

本會於今年6月發表第二份研究報告《可持續消費  知行融樂 – 消費行為追蹤研究》,由可持續發展基金資助,探討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的態度及行為於過去5年有否轉變。此外,本會今年亦參與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的一項研究,分析現時食物和日用品包裝是否方便消費者進行回收。結果顯示,香港消費者在可持續消費的認知和態度,以及行為和意願都有進步,惟回收意欲不高,而產品的可回收性(recyclability)低,生產商提供的回收資訊不足,加上回收業面對儲存及運輸的成本持續增加,令回收措施的成效略遜於國際水平。

產品環保包裝

本會參與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Consumers International)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部分生產商沒有在設計產品時考慮到包裝的生命周期,「能夠實踐的可回收性」似乎被忽略。國際專家表示,雖然部分產品由可回收材料製成,但它們必須配合當地的基礎回收設施才能真正被回收和再利用。

 

研究涵蓋11款國際品牌的常見的消費品,先檢視各產品上的包裝資料,然後分別量度不同種類包裝物料的重量,繼而分析產品包裝的可回收性。在香港購買的11款產品中,有8款未有清晰標示該如何處理包裝廢物及當中使用了多少回收物料(recycled content)。此外,研究亦發現消費者未能輕易地把產品包裝回收,產品上未有提供足夠的回收資訊,包裝設計上亦用了不少複合物料(composite materials)或較難被分開的不同物料,消費者較難作回收前的分類和準備,減低其回收意欲。

 

11款產品的基本資料和包裝的可回收性

 

本會期望企業能提供更清晰的產品資訊和回收指示,並在開發新產品時,考慮產品的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多選擇天然物料或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的物料,減少過度包裝、避免在包裝上使用複合物料,同時考慮為產品提供回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