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數據使用及選擇指南
智能手錶及手環量度健康數據的功能
除了運動數據外,不少新款智能手錶及手環聲稱可透過內置感應器,經較長時間監察或透過應用程式/介面便可獲得佩戴者的健康數據,例如睡眠質素,用戶晚上穿戴智能產品睡眠後,第二天早上便可獲取推斷的睡眠時間、評分及質素,部分產品可測量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pO2)及最大攝氧量(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VO2 max),較少數型號(例如#5、#11及#12等)聲稱有心電圖(ECG)功能,或可監測心臟健康狀況。不過,大部分產品都有標示不可取代傳統診斷、只供休閒使用或功能臨床測試於受控條件下進行等聲明,用戶如有疑問應諮詢專業人士作較嚴謹的診斷。
選擇指南
智能手錶或手環不是精密儀器,並不能直接測量運動數據,只透過收集的手腕動作數據作估算,一般不會非常準確。測試結果發現,準確度與價格沒有絕對關係,價格較高的型號不一定較準確,消費者可按個人喜好及要求、重視的功能作選擇。
是次測試有5款智能手錶及3款智能手環型號為本會以往測試樣本的同牌子及系列的較新型號。比較兩次測試結果發現,該等型號在估算距離及步數的整體準確度都有所提升,當中GPS數據推算步行及跑步距離的平均誤差分別由3%及7.5%改善至同約1%,估算步數(步行及跑步)的平均誤差則分別由7.3%及3.7%改善至2.2%及1%,可見產品設計有持續改善。
智能手錶:「Garmin」Forerunner 55(#1,$1,699)於各項表現出色,電池表現尤其特出,#2至#16的總評分亦頗優異,均可考慮,當中「小米」Mi Watch運動版(#10,$899)、「Amazfit」GTS 2 mini(#14,$799)及「華為Huawei」Watch Fit(#15,$888)的售價較低。
智能手環:手環一般較智能手錶輕巧,但功能亦較少,「Fitbit」Charge 4(#28,$1,328)的總評分佔先,而樣本#29至#34的總評分也不俗,可以考慮,當中不乏廉價之選,「Amazfit」Band 5(#31,$368)、「華為Huawei」Band 6(#32,$369)、「小米」Mi Smart Band 6(#33,$299)及「榮耀Honor」Band 5(#34,$239)的售價都低於$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