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
成功訪問逾1,600位女士
調查的訪問對象為年齡介乎20至60歲,日常會自行選購及使用潔面產品、面部精華、面霜及/或面膜的女士。面部護膚品的日常使用者,是指每星期在日間或晚間至少5次使用該類型產品的人士;而面膜的日常使用者,則是指每星期至少使用1次面膜的人士。調查以電話隨機抽樣形式進行,抽樣範圍涵蓋全港家居固網電話及手機號碼。該電話訪問於今年6月至8月進行,成功訪問共1,650位女士,當中經家居固網電話及手機訪問的受訪者約各佔一半,回應率分別為58.1%及50.1%(以已確定有合適受訪者計算),高回應率實有賴大眾對本會工作的支持。本會根據受訪者的回覆,綜合出女士購買及使用護膚品的習慣,以及對各品牌於指定4類護膚品的滿意度、性價比的評價及回購意向。
購買面部護膚品的習慣
市場上的面部護膚品種類繁多,而女士對護膚的需求亦各有不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每年平均大約花費$3,100購買面部護膚品,花費最多於購買面霜(61%)、潔面產品(不包括磨砂及卸妝,47%)、面部精華(42%)、面膜(36%)、面部防曬(18%)、爽膚水(15%)、眼霜(11%)等。按年齡分析,30至39歲的受訪者購買面部護膚品的支出最高,每年平均花費約$3,500。此外,逾半該年齡層的受訪者表示,較多花費於價格相對較高的面部精華,比率較其他年齡層多10至17個百分點;相反,較年輕的受訪者(20至29歲)購買面部護膚品的支出則最低,每年平均花費約$2,500。
隨著網上購物服務日趨成熟,不少消費者會考慮透過各類網上平台購買各式貨品。至於護膚品,消費者會否同樣喜愛網購呢?調查發現,約7成半(76%)受訪者只會從實體店購買面部護膚品,並主要從個人護理店(63%)及護膚品品牌專門店(47%)購買,其次為藥妝店(23%)、百貨公司(19%)等。逾1成半(16%)受訪者同時經實體店及網上商店選購護膚品,餘下的1成受訪者只會從網上商店購買護膚品。較受受訪者歡迎的網店為護膚品品牌的官方網站(45%)、大型網購平台(27%)及代購網站(15%),可見受訪者網購時大多傾向選取較可信賴的網店。另外,按膚質分析,8成聲稱有敏感肌的受訪者通常只會從實體店購買面部護膚品,比率顯著較其他膚質的受訪者高,相信是由於有敏感肌的受訪者較著重產品來源的可靠度,又或期望先親身試用護膚品,以測試皮膚會否有過敏反應,做法可取。
近半受訪者囤積逾年未開封的面部護膚品
護膚品每季推陳出新,加上不時推出促銷廣告及折扣優惠,容易令消費者在一秒間作出購買決定而導致「囤貨」。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一半(49%)受訪者表示擁有至少1年前購買但尚未開封的面部護膚品,並以面膜佔最多(42%),其次為面霜(30%)、潔面產品(25%)及面部精華(17%),而爽膚水和面部防曬亦分別佔8%及7%。當中,只有4成半的受訪者會定期檢查未開封的護膚品是否已過使用期限。若發現護膚品已過期,受訪者或會有多於一種處理手法,例如當作一般廢物棄掉(49%)、用於身體其他部位(38%)、繼續於臉上使用(25%)等。
未開封且儲存恰當的護膚品在保質期/使用期限(shelf life/expiry date)內,品質應沒有問題。倘若護膚品過了保質期/使用期限,則可能會變質甚至滋生細菌,繼續使用可能會刺激眼晴和皮膚,引起痕癢、紅腫甚至發炎等不良反應。消費者使用購買已久的護膚品前,宜先檢查產品有否過期,如發現產品有異味、油水分離、有沉澱物等變質跡象,便應將產品棄掉,以免使用後引起皮膚過敏。最理想的做法是按照個人的護膚習慣,購入適量的護膚品,避免不必要的「囤貨」而白白浪費金錢,同時亦不符合環保原則。
除了留意保質期/使用期限,消費者亦要留意護膚品開封後的使用期(period after opening,簡稱PAO)。廠商考慮到護膚品中的防腐劑效能,以及護膚品在實際使用時有微生物污染和滋生的可能,因此部分產品會另外說明護膚品開封後的使用期。雖然用家的個人衞生習慣及儲存環境亦有機會縮短產品的壽命,例如使用前沒有清潔雙手、用手指直接接觸護膚品、用後沒有關緊瓶蓋、存放於高溫或潮濕的環境等,但紀錄首次開封日期仍有助於提醒自己盡量在開封後的使用期內用完,並避免使用已過期的護膚品。惟調查結果顯示,僅2成受訪者有紀錄護膚品首次開封日期的習慣,反映大部分消費者容易忽略護膚品打開後的使用期。
近6成受訪者有留意面部護膚品標籤
面部護膚品的安全備受大眾關注。受訪者較關注護膚品會否對皮膚造成負面影響(66%)、是否含致癌物質(56%)、是否符合國際或本地安全規定(49%),以及產品來源地是否可靠(37%);另有少數受訪者(20%)關注產品標示的使用方法是否清晰。
本會過去不時測試市面上的面部護膚品,曾於2018年測試市面60款潔面產品,發現其中9款檢出可致敏防腐劑;而2017年測試市面上40款聲稱具保濕功效的片裝面膜,發現半數面膜樣本檢出或可令皮膚過敏的防腐劑。護膚品標籤上的成分列表對消費者衡量是否選用該護膚品至關重要,惟現時本港法例並無規定護膚品和化妝品必須列出詳細的成分列表和可致敏物質。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皆有留意護膚品標籤的習慣,近6成(57%)受訪者表示多數會留意或一定會留意,約3成(29%)會間中留意。
另外,受訪者普遍認為面部護膚品標籤的資訊仍有待改善,包括詳盡的成分資訊(52%)、標示有效期(50%)、以中文或英文標示(46%)、標示使用方法(38%),以及警告字句要顯眼(35%)。本會建議當局參照歐盟相關條例,規定護膚品若含有指定可致敏香料成分及高於特定濃度時,須在成分列表上列明,同時亦呼籲製造商及供應商提高產品資訊透明度,在產品上詳細標列成分,讓消費者知所選擇。
至於表示多數不會,或一定不會留意護膚品標籤的受訪者(佔14%),其原因包括不明白標籤內容(42%)、認為護膚品的使用方法簡單(33%)、因標籤未有以中文或英文標示(15%),以及認為標籤的資訊沒有用(11%)。消費者選購護膚品時,除了因應個人膚質及需要,亦宜挑選有清楚標示成分及使用期限等資料的護膚品。惟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約1成(12%)受訪者認為自己了解哪些護膚品成分容易致敏,或易使皮膚出現不良反應。表一綜合了有機會刺激皮膚或令皮膚出現不良反應的護膚品成分,消費者(特別是敏感皮膚、濕疹患者或皮膚有傷口的人士)選購護膚品時宜多加留意產品是否含有關成分和列表上的「排名」,一般而言,排名越前,代表該成分所佔的比例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