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濕疹 中醫內外入手有療法

濕疹 中醫內外入手有療法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eczema/atopic dermatitis)是常見的皮膚病,不具傳染性,中醫又稱之為「濕瘡」,患者的皮膚會出現乾燥、痕癢、紅腫、水疱,嚴重者更會有出血或滲液等情況,影響日常作息以至生活質素。根據國際文獻,香港有近3成的兒童曾患有濕疹,可見濕疹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疾病。

 

中醫學源遠流長,在治病方面有其獨特的理論學說,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臨床觀察更顯示中醫治理濕疹的總有效率高達8成。本文將從中醫角度探討濕疹的成因與常見的治療方法,供消費者參考。

成因

中醫典籍《丹溪心法》中提到「有諸內者形諸外」,意指人體的內在毛病必然會以相關病徵表現出來。同樣地,當皮膚出現濕疹症狀,某程度上反映身體潛藏著健康問題,而這些問題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者關係密切並互相牽引。

內因

根據中醫理論,脾胃乃後天之本,於人體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當中「脾」主要負責把營養和津液帶到全身,亦即是中醫學說的「運化作用」。假若自身先天不足,禀賦不耐,其特異體質就較易受到「風、濕、熱」等病邪影響。脾胃虛弱會使人體的代謝和運化功能下降,體內的濕氣因而難以排走,形成內濕,故此有「脾虛生濕」的說法。

 

中醫又認為肺主皮毛,能調節人體水液的代謝平衡,把多餘水氣化作汗液並排出體外。當人體出現肺虛、肺氣不宣等情況,濕氣和病邪就容易鬱阻於肌膚,成為誘發濕疹的另一因素。

外因

香港氣候普遍炎熱潮濕,若因飲食不當,例如過量進食生冷食物以求消暑,久而久之或會傷及脾胃,造成脾虛,其運化功能亦相應下降,水濕便會困於體內。不加節制地進食燥熱、濕熱、腥發之物(例如榴槤、芒果、蝦蟹)亦會使體內熱毒內蘊、動風發癢等,可引致濕疹等皮膚病。

 

另外本港的春夏季雨水多且濕氣重,當外在的濕邪與人體的內濕交雜,按照脾「喜燥惡濕」的特性,水液將難以代謝,內濕就更難消除。當水濕滯留於體內,濕疹便容易發作。此外,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大,假若情志不舒,便會容易造成肝氣不舒、氣機鬱結,最後肝鬱化火,犯傷脾胃。肝氣不疏又可引起多夢、易醒、失眠等睡眠問題,而作息紊亂亦會加重身體負擔,有機會誘發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