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通渠劑勿亂用 小心蝕穿喉管、灼傷、毒氣意外

通渠劑勿亂用 小心蝕穿喉管、灼傷、毒氣意外

家中去水喉管出現淤塞,會為日常生活帶來莫大的不便,維修費亦可以不菲。面對塞渠「困境」,不少消費者會自行購買「通渠水」疏通渠道,惟市面上不少通渠產品含有腐蝕性或對身體有害的化學成分,使用不當或會造成危險。本會搜集了市面上17款較常見的通渠劑,分析當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及其潛在危險,並整合了各樣本聲稱的適用範圍及使用限制,以及使用通渠劑需要注意的事項供消費者參考。

持份者意見及回應

陳志強醫生表示,通渠劑引致的家居意外在香港時有發生。由於通渠劑一般含有腐蝕性化學物質,若使用不當會造成危險。若通渠劑不慎接觸皮膚、濺入眼睛或吸入氣管,可能導致該部位的化學性灼傷;若誤服更有可能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家長應確保通渠劑存放於小童不能觸及的地方。

就是次消費者委員會的研究結果,海關會作出跟進,並正檢視有關產品的相關資料,如發現有關貨品違反《消費品安全規例》(《規例》),會採取適當的執法行動。根據《規例》,凡消費品或其包裝標記有關於其安全存放、使用、耗用或處置的警告或警誡,則該等警告或警誡須以中文及英文表達,而有關表達須清楚可讀和放置於消費品或包裝部分或穩固地加於包裝上的標籤或任何附於包裝內的文件的顯眼處。違例者首次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十萬元及監禁一年,而其後各次定罪則最高可被判罰款五十萬元及監禁兩年。

「AIMEDIA」(#2)的代理表示,該產品於今年4月更新了標籤資料,補充中英文使用說明。

 

「小久保」(#11)的代理商回覆指,其產品一貫有貼上中英文警告及使用說明標籤,惟是次調查中所發現未有雙語警示的樣本,相信是因為運輸員工誤把小量未貼上標籤的貨品出貨。該代理商表示,得知情況後已立即跟進市面上有問題的貨品,並為其重新貼上標籤,日後亦會確保貨品有妥善貼上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