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
QR Code普及而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网络上有很多软件或工具让人免费或以低成本制作QR Code,英国消费者组织Which?提醒,有不法之徒利用QR Code进行网络钓鱼(phishing)等行为,可被称为Quishing(即QR Code phishing),骗徒会建立伪冒QR Code来诱导受害人,使其造访欺诈网站或下载恶意程式。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亦指,骗徒或会假设一些紧急情况并要求受害人透过QR Code采取即时行动,如核对或输入个人资料等,误导其透露个人资讯。
政府统计处数字亦显示,本港居民使用资讯科技的情况极为普遍,2022年10 岁及以上人士拥有智能手机的渗透率高达97%。另一方面,立法会研究文件引述警方数字指,自2020年起,科技罪案按年增长率超越整体罪案增长率,当中2022年及2023年的科技罪案按年增长均逾4成;而 2023年整体罪案约80%为网上诈骗,其中归类为网路钓鱼诈骗的个案占约15%,有近4,300多宗。
参考全球资讯公司及信贷资料服务机构环联(TransUnion)发表的《2024年全渠道诈骗状况报告》,本港消费者于2023年的电子交易中,有约6.6%属可疑诈骗交易(suspected digital fraud),比同期的全球可疑数码诈骗交易比率(5%)高;而网络钓鱼为消费者最常遇到的诈骗手法,即透过诈骗电邮、社交帖文和QR Code等窃取资料。如消费者使用QR Code时遇见可疑情况,应主动向相关电子平台或商户的官方渠道查证,有需要时应作出举报,适当地保障自己的权益。
QR Code诈骗个案
例子1:通讯软件帐户认证
如果用户要在其他装置登入通讯软件的网页版,可选择透过智能手机扫描QR Code来认证身分。根据警方「守网者」网站,有骗徒曾在网上搜寻器,以广告形式把假冒通讯软件的网站连结置顶。若用户点选假网站并扫描其伪冒QR Code作认证,其帐户便有机会被骑劫,由骗徒掌握及与受骗用户的亲友对话,以骗取金钱。
用户必须核对清楚通讯软件官方网站的连结,确认网站后才扫描该QR Code作认证并登入帐户。
例子2:网购货品
在本地接收网购货品时,包裹外往往都会贴上一个QR Code来储存货品资料及方便运送。不过,接收者需要留意该QR Code会否已被窜改,否则进入该伪冒网站后,有机会招致损失。消费者若需要查询货品详情,建议直接翻看该订购网站或应用程式内的电子订单资讯,以免衍生Quishing的风险。
例子3:停车场缴费
英国卫报于8月报道指,当地的停车场和电动车充电站均出现虚假QR Code的骗局。若驾驶者因虚假的QR Code连至诈骗网站,他们的缴款可能被骗徒接收而被停车场罚款,更严重的是在诈骗网站上与骗徒分享其帐号和缴费资料,或泄露重要的个人资讯。当地汽车公会提醒驾驶者在停车场缴费时,不要使用QR Code进入任何网站付款,而是使用现金、信用卡或透过官方应用程式来缴费。
例子4:欺骗善款
为方便信众捐款,内地有庙宇公开张贴流动支付工具的QR Code接收捐款。不过,有不法之徒将庙宇内的QR Code换成个人收款的编码,藉此骗取信众的捐款。事件被揭发后令人关注QR Code有机会被轻易转换的情况,而民众利用QR Code捐款后,未必有马上辨认收款人的帐户和身分,其警戒心有待提高。
投诉实录
虽然本会暂时未收到与本文所述涉嫌有关怀疑诈骗的投诉个案,但仍有市民反映于日常消费中使用QR Code时遇到的突发情况。
个案1:扫描官方网站的QR Code却错付费用
投诉人登入A宽频公司的官方网站缴交费用时,该网站产生了一个B流动支付平台的QR Code,投诉人便扫描相关QR Code付费,成功付款后却发现收款人并不是A宽频公司,而是转帐至另一个私人户口。相关个案反映,即使在官网付费,亦有可能产生错误的收款人QR Code资料,因此,消费者必须在转帐前检查清楚收款人的名称及/或帐户号码,以免出错。
本会跟进:经本会调停后,A宽频公司只建议投诉人联络B流动支付平台,但B平台表示未能就此作跟进,个案已转介至通讯事务管理局作调查。
个案2:自助取票机故障导致未能靠QR Code领取所有门票
投诉人于C购票平台的官方网站成功购买了4张演唱会门票,随后于荃湾其中一个指定的自助服务站利用QR Code取票,惟列印2张门票后取票机显示故障,服务站的职员亦无法修理。投诉人于是前往尖沙咀另一个指定的自助服务站并使用相同的QR Code列印余下的2张门票,结果只印出1张。投诉人在服务站的职员协助下,联络C平台的职员,该职员指示投诉人呈交成功购票的电邮、信用卡资料及已领取的3张门票,以跟进事件,但C平台一直未有答复,而投诉人仍有1张门票尚未能成功领取。
本会跟进:投诉人其后自行联络C平台并成功取得第4张门票,惟没有向本会透露最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