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眼镜清洁步骤不可少
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发现,不少隐形眼镜用者没有适当保持镜片和储存盒清洁,情况令人忧虑。
消委会警告,处理隐形眼镜和储存盒不当,有机会染上与隐形眼镜有关的各种眼疾,包括「巨柱状敏感性结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及角膜溃疡等。
受访的隐形眼镜用者中,大部份每日洗镜片一次,做法正确。但有12名(3.6%)佩戴一至二星期、或每月即弃镜的人士,表示没有洗镜片习惯。
两成受访者表示没有做除蛋白质步骤。泪水中的蛋白质容易积聚镜片上,若蛋白质堆积过厚,镜片变得粗糙,便会增加镜片与角膜间的摩擦及降低透气度,细菌亦会依附在镜片的蛋白质上。
在定期更换储存盒方面,有受访者表示超过一年或烂了才换,甚至无换盒。数据显示这些隐形眼镜用者出现眼睛不适的比率,比在一年之内换盒者高。
要确保清洁,隐形眼镜用者每天戴上镜片后,应清洗储存盒,让其自然风乾。只要有水气和污染物,盒内的细菌就能形成一层细菌保护膜,再用消毒药水也未必能把这些细菌杀掉,这时候应把储存盒彻底清洁及放在沸水中消毒。
由于愈来愈多消费者选用即弃镜,消委会指出一些关于即弃镜的错误观念。
眼科专家指出,很多即弃镜使用者误以为即弃镜毋须经常清洁和消毒,部分更以为可以戴着「日戴」的即弃镜睡觉。有受访者甚至表示从来不清洗镜片。配戴隐形眼镜而又不保持镜片清洁,感染各类与佩戴隐眼镜有关的眼疾,特别是角膜溃疡的可能性亦会提高。
实际年利率与税务贷款
今年税务贷款计划各出其谋,消费者无疑有较多选择,但复杂的计划却令比较更为困难。
消费者委员会分析了市场上多个贷款计划,关注某些计划的实际年利率(Annualized Percentage Rate)的计算方法。
为方便消费者比较不同模式的贷款计划,行业提倡以实际年利率来比较信贷成本,以反映计划的利息及各种收费,但本会发现市场上部份计划标示的实际年利率,未必能反映实际情况。
举例来说,有些标示的实际年利率只反映优惠部份,未全面反映整个贷款计划。以用部份贷款金额购现金券减息的个案为例,标示的实际年利率并未考虑实得贷款额,会因购买现金券后而减少的因素。
另一个例子是循环信贷计划,标示的实际年利率未包括优惠期过后提高的利率、年费及利息回赠的时间性。
目前,银行公会指引要求计算循环贷款的实际年利率时,须包括提款手续费,至于年费,则只须列出,而毋须列入计算之内。
有些税务贷款计划以「免息」作卖点,但借款人可能要额外申请私人贷款。若考虑到私人贷款较高的利率及回赠优惠的时间性,总体的实际年利率可能甚高。
其中一种新的还款方案,容许借款人以信用卡缴付税贷每月还款额,藉信用卡的免息期延迟每期还款,使最终的实际年利率减低。但借款人要留意,若未能每月缴清信用卡欠款,有机会将税贷欠款转为利率较高的卡数。
另外一种新的弹性还款方案,若借款人申请并获批核,可延迟1个月还款,在还款期内最多延迟2-3次,对经常手紧的借款人有帮助。
此外,一些税务贷款计划提供退税或回赠优惠,使最终的实际年利率减低,但借款人须准时还款,才可享此优惠。
消委会向银行提出4点建议:
- 标示的实际年利率应反映全面借贷成本,不能只列出优惠部分。
- 若优惠期过后利率会提高,实际年利率应包括这部分。
- 考虑在计算循环贷款的实际年利率时包含年费,方便与其他贷款计划作比较。
- 提高透明度,说明标示利率背后的假设,及详列收费项目。
消费者选择税务贷款计划时,不应只着眼于各种优惠,而是应先评估个人的需要,并考虑信贷成本,消费者可参考今期选择月刊内的有关报告。报告内列举的例子,旨为消费者考虑同类计划的参考,因计划各有不同附带条件,不宜直接比较。
手机比吸收率资料将会公开
手提电话制造商将于新产品上列出以相同标准测试出来的辐射程度,以释公众疑虑。
电话制造商论坛(Mobile Manufacturers Forum)的代表最近与消费者委员会开会,讨论手机辐射的问题时,提出了以上安排。该组织由多个手提电话制造商组成,成员包括业内主要生产商。
制造商同意公开的资料为「比吸收率」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是以标准方法量度用手提电话时,人体吸收无线电频率的分量。制造商将于新产品的说明书或规格上将列出这比率。
该组织指出,「比吸收率」差异并不表示产品的安全程度不同;各手机产品的比吸收率水平可能有异,但所有手机都要符合辐射频率的指引。
消委会认为,虽然手机辐射是否影响人体健康仍然未有定论,但制造商若能提供产品的比吸收率数值,担心手机幅射影响的用户参考,期望所有制造商能列出有关数值。
另一方面,今期(12月)的选择月刊公布了56款GSM手机的测试报告。由于部份测试方法的改变,故此亦重新测试曾测试的样本。消费者可参考这个本港最详尽的手机测试报告。
实务守则保障消费者不受短讯滋扰
使用手提电话的消费者有权选择是否接收「未经收件人许可而发出的跨网短讯服务」。
为保障公众人士免受擅自发出的跨网宣传短讯所滋扰,6家流动电话服务营办商已同意遵守实务守则。
由本月开始,手机用户可向同一网络或不同网络的收讯人发出短讯。随之而来的关注是,如何保护消费者免受宣传短讯的滋扰。
消费者委员会欢迎实务守则拟定的新指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指引规定,宣传性质的夸网短讯只可在收讯人事前同意的情况下发出,发讯人有责任先取得收讯人的同意。
收讯人若接获擅自发出的宣传性质短讯,可向其流动服务营办商投诉,并且提供所有涉及有关短讯的必须资料,例如收讯人的流动电话号码,接获有关讯息的日期和时间、完整的发讯地址和讯息的内容。
收讯人的营办商在接获这类投诉后,将处理有关个案,并在有需要时与发讯人的营办商和发讯人合力解决问题。视乎情况而定,发讯人的营办商或会暂停有关发讯人的短讯服务,而收讯人的营办商也可能会阻截该发讯人的短讯。
若营办商不跟随指引处理,消费者可向电讯管理局或消委会投诉。
未充气气球或气球碎片,可导致窒息
色彩缤纷的气球是儿童的心爱物,但极少家长知道未经充气气球或气球碎片,有机会导致儿童窒息。
佳节将近,消费者委员会提醒家长和照顾儿童人士提高警觉,加倍留意儿童玩耍气球的安全。
此外,香港海关亦会加强检控没有在气球包装上附上适当警告字句的商人。
已有4名批发商和进口商因供应违反《玩具及儿童产品安全条例》的气球,被法庭罚款合共$36,600。同时,香港海关总共扣查了1,574包不符合安全标示说明的气球,并已向129名零售商、批发商和进口商发出书面警告。
消委会最近搜集了10包气球样本检查,发现3样本仍未标示法例规定的警告说明。
根据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资料,1998年至2000年间,CPSC共收到9宗报告,有年龄7个月至11岁大的儿童因啜入未吹的气球或气球碎片而窒息死亡。
CPSC估计气球造成窒息意外的成因有二:当儿童不够气吹或换气时,气球被啜进口内,阻塞喉咙和呼吸管道,导致窒息。
第二个可能是气球碎片没有被即时清理,儿童拾起来玩耍,啜食或试图吹成小气泡。这玩法容易令碎块被啜进喉咙及肺内,导致呼吸完全受阻。
为确保儿童安全,切勿将未充气的气球给予儿童玩耍,特别是8岁以下的儿童。儿童在玩耍气球时,家长应在旁照顾。破烂了的气球应立即弃掉。
汽车设计可以同时兼顾行人安全
当发生交通意外时,行人安全的保障有多大,在某程度上要视乎汽车的设计。
最近一次「欧洲新车评估计划」(Euro NCAP)测试中,一款小型家庭房车在保障行人安全方面比以往的样本表现优越,得到72%评分,是大部份样本的2倍。
消费者委员会自1997年起参与并刊登Euro NCAP一系列的撞击测试报告。
测试结果证明,制造商在设计汽车时同时兼顾路人的安全,不再是没有可能。
除了上述样本外,大部份测试样本在行人保障方面都欠佳,汽车制造商在这方面仍须改善。
不过,最新的撞击测试结果显示,家庭房车对司机和乘客的安全设计明显比过往进步,所有样本都要经过三重撞击考验:正面撞击、侧面撞击和行人安全保障。
大部份家庭房车样本都得到4星评级,相比1997年的一次测试,13个样本中,只有1个得4星评级,5个3星,其馀7个2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