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可放心食用罐头鱼或吞拿鱼三文治。
消费者委员会和食物环境卫生署,合作测试市面43款罐头鱼和吞拿鱼三文治。结果全部样本的组胺(histamine)含量都合乎安全标准,食用不会引致食物中毒,或精确一点说「组胺中毒」。
近期不时出现食物中毒的报道,该测试可让公众放心。
组胺常在某些死去的鱼类中发现,并常见于吞拿鱼、鲭鱼、沙甸鱼和鯷鱼等。
消费者难以单凭鱼肉的外观或气味,判断其组胺含量。组胺一旦在鱼肉形成,即使烹调也不能把该化合物分解。
组胺中毒的症状为口部有剌痛烫热感觉、面部通红和腹泻等。
由于中毒情况较轻微,且病症可在短时间内消失,很多个案可能没有呈报。
测试目的包括(一)检视主要零售点的罐头鱼和吞拿鱼三文治组胺含量;(二)探讨减低组胺形成的方法。
测试样本包括23款罐头鱼(12款吞拿鱼、5款沙甸鱼,3款鲭鱼和3款凤尾鱼(鯷鱼类的一种)),和20款吞拿鱼三文治。
现时本港没有特定法例规管鱼肉的组胺含量,但联合国的食品法典委员会订明,每千克鱼肉不得含有超过200毫克组胺。
在23个罐头鱼样本中,六个没有检出组胺,其馀17个检出的组胺含量为0.7至6.9毫克/千克。
20个吞拿鱼三文治中,两个没检出组胺,其馀18个检出的组胺含量为0.6至20毫克/千克。
故此消费者可放心继续在各零售点购买罐头鱼和吞拿鱼三文治。
但测试显示,鱼肉在开罐后,组胺形成主要视乎鱼肉的处理和存放。
在测试第二部分,罐头吞拿鱼在开罐后存放在三组不同温度:2℃、22℃至23℃(室温)和33℃(一般厨房温度)的环境,每隔一段时间抽样测试。
结果发现,样本开罐后存于雪柜的温度下,会大大减低组胺的形成。
若存放在33℃下六小时,组胺含量便已超出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即200毫克/千克),并达可引致中毒的水平。
故此,食物行业和消费者都必须小心处理已开罐的罐头鱼,避免大量组胺产生,引致食物中毒。消委会建议:
- 向信誉良好的店铺购买罐头鱼及吞拿鱼三文治。
- 罐头鱼开罐后不应存放太久,剩余的要小心包好并放在4℃或以下的环境,于一至两日内进食。
- 购买三文治时要留意保质期和储存情况,例如雪柜的温度。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