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实试网购杂货 胶袋收费数量不符准则欠清晰 达致减塑目标 促增「免胶袋」选项和透明度

  • 2023.08.15

政府在2022年底实施优化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优化计划),零售商须就每个向顾客提供没有获豁免收费的胶袋收取不少于$1(包括网上零售交易),并取消对盛载冰鲜或冷藏食品可免费取用胶袋的豁免。优化计划实施至今逾半年,消费者委员会接获不少消费者反映,指部分商户及网购平台滥收胶袋费及派发过多胶袋。有见及此,消委会职员以一般消费者身分进行69次实试,于11间网店/网购平台购买不同种类的食品。结果发现过半数网店/网购平台均有收取胶袋费或包装费,但部分商户在厘定收费水平时有欠清晰,包括没有列明收费金额、范围与准则、如何计算胶袋用量等,亦没有在订购过程中向顾客提供「免胶袋」或「胶袋数量」的选项。另外,不同网店/网购平台收取的胶袋费,与提供的胶袋数量不一致,大致可归纳为4大问题,包括胶袋数量超出或少于收取的胶袋费;在没有收费下提供胶袋;或收费后没有提供胶袋;在不同时间订购相同货品时提供的胶袋数目及收费不同。消委会促请商户及网购平台,尽可能采用简约包装,并提供免胶袋选项。另外,环保署亦应对网购杂货服务,包括新鲜/冰鲜/冷藏肉类提供更清晰指引,以达致全城减塑的目标。

只有近3成准确收取胶袋费或包装费

消委会职员今年6至7月初以一般消费者身分,先后于11间网店及网购平台(涉及12间商号)实试购买新鲜、冰鲜、冷藏或一般食品,当中包括连锁超市与食品店的自家网店,以及与超市合作的第三方外卖平台。实试过程包括购买3组食品,分别只购买湿货(新鲜、冰鲜或冷藏食品)、只购买干货(罐头、杯面及薯片),以及一并购买干湿货,同时包括上门派送及店取服务。

11间网店/网购平台之中,有6间均列明需收取胶袋费或包装费,当中3间有列出相关收费金额或上限,另1间第三方平台只列出其中1间合作超市的胶袋费金额,而另1间合作超市的相关资料则欠奉,其余2间则没有事先列明收费金额,只在结帐时才实时显示须收取的金额。在合共69次网购实试中,有37次(54%)均需收取胶袋费或包装费,每次订单收费介乎$1至$6,提供的胶袋数量由1个至8个不等。若以每个胶袋收取$1及不考虑可豁免的情况,点算实试中提供的净胶袋数量,在37次有收取胶袋费/包装费的实试中,有10次提供的胶袋数量与收取的相关费用相符;由于有3间网店/网购平台以包装费为名,收费或涵盖其他包装物料,若撇除当中14次涉及其他包装物料的实试,在余下23次的相关实试中,有6次提供的胶袋数量与收费相符,另外有7次提供的胶袋数量少于实际收取的费用,有10次则是胶袋数量超出收取的费用。

问题一:胶袋数量超出或少于所收取的费用

实试中有10次,网店/网购平台所提供的胶袋数量,均超出实际收取的胶袋费/包装费。撇除当中2次属「优化计划」下可豁免的情况(盛载没有包装的蔬果),仍有8次网店/网购平台分别提供2个至7个胶袋(包括保温袋),超出收取的$1.5至$6胶袋费或包装费。例如有超市将3款本身已经有完整密封包装的湿货,分别放于3个平口胶袋内,但只收取$2胶袋费;亦有外卖平台用2个胶袋双重盛载所有货品,却只收取$1.5胶袋费,不符合优化计划规定每个胶袋收取不少于$1的要求。

亦有网店/网购平台每个胶袋收费多于$1。例如有4次透过一个外卖平台订购超市不同数量的货品,均只获发1个胶袋,但收取$3胶袋费。

问题二:没有收取胶袋费却提供胶袋或保温袋

在5次实试当中,虽然货品都不属于「优化计划」的豁免情况,但有网店/网购平台均没有收取任何胶袋费或包装费,却提供了1个至3个胶袋。例如有超市于其中2次实试中,不论上门派送或店取服务,都免费提供了3个胶袋。环保署表示,如在实试过程中发现有使用多个包装胶袋,要先了解胶袋来源。倘若该货品经由物流公司送递,提供的胶袋不涉及以零售方式出售货品,便不用收取费用;但如果多个包装胶袋由零售商户提供,除可豁免的情况外,商户须就每个向顾客提供的胶袋收取最少$1。

另一方面,在9次实试中,当中6次并没有收取胶袋费或包装费,有3间网店/网购平台分别使用了2个至4个保温袋盛载部分湿货,包括可于室温存放的西兰花及苹果。由于在「优化计划」下已取消对盛载冰冻或冷冻食品的胶袋豁免,因此用来盛载已完整包装食品的保温袋不再获豁免收费,除非货品的品质会在不载于保温袋内时变差,这样保温袋可视为构成货品一部分的胶袋而毋须收费。如果保温袋只用作盛载和携带用途,便需要收费。

问题三:收费后没有提供胶袋

有网店/平台虽然收取了胶袋费或包装费,却没有提供胶袋,部分以纸袋代替,或以纸箱盛载货品。例如有5次透过同一网购平台订购货品,最多收取$3包装费,却只提供1个至2个纸袋;另有3次于同一网店直接购货亦收取$2包装费,但只以纸箱盛载货品。环保署表示,商户如向顾客收取费用但提供纸袋,并没有违反《产品责任环保条例》(《条例》)。

问题四:货品一样但收费及胶袋数量每次不同

订购相同种类及数量的货品,实试发现所收取的胶袋费或包装费亦有不同。例如其中2次在同一超市重复订购9款相同货品,同样提供了3个胶袋,但第1次收取了$2胶袋费,第2次则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在另一超市2次重复订购6款相同湿货,第1次收取$6包装费及提供8个胶袋,第2次则只收取$3包装费,但只获发1个胶袋,当中部分货品改以纸袋及纸箱盛载。

即使收取的胶袋费相同,但所提供的胶袋数量都可能不一样。例如其中5次在同一网店的实试,虽然都同样收取$2胶袋费,却分别获提供2个至6个胶袋,当中有2次重复订购9件相同货品,1次获发6个胶袋,第2次则只得3个胶袋。

综观各个网店/平台所列载的胶袋费或相关收费资料,有平台只列出会「收取小量费用」,亦有平台指收费会「按货品重量及尺寸而定」,有些更完全没有相关收费资料,其清晰及透明度有待改善。

商户要准确收费及提供「免胶袋」选项

现时消费者在实体店购物时,可即场决定是否购买胶袋,但根据今次的实试,顾客在网上购物时只能被动地由商户决定收取的胶袋费用及胶袋数量,网购过程中亦没有不需要胶袋、选择胶袋数量或剔除支付相关胶袋费的选项。另外在实试中亦发现部分商户有滥用胶袋之嫌,例如在货品原有密封包装以外再额外使用胶袋包装。消委会认为,部分网店/网购平台因物流或运输操作需要而使用额外胶袋,却将成本转嫁于消费者,或收取较高的胶袋费而派发过多胶袋,均有违《条例》下提及的生产者责任或污者自付原则。环保署亦表示,虽然商户就提供的额外胶袋向顾客收取胶袋费并没有违反《条例》,但基于「惜物、减废」原则,商户应重新思考这些包装是否必要。消委会认为网店/网购平台应厘清胶袋费或包装费的收费政策及计算准则,优化物流及运输系统,履行企业责任,为环保出一分力,采用简约包装及使用适合盛载食品的重用环保纸箱,减少使用胶袋,并应容许顾客在订购货品时选择不使用胶袋或使用数量,以保障消费者选择响应环保的权利。另外,消委会亦建议环保署就网购杂货服务提供更清晰的指引,例如说明商户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的额外胶袋及保温袋的适用范围及数量,进一步加强减塑措施。

 

 

订阅全文: https://ccchoice.org/562onlineshoppingbags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