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逾8成防曬液不達標示效能 6款表現優良但價格可相差23倍!

防曬可不只是專屬於夏天的工作!其實紫外線可以說是一年四季無所不在,除會引致皮膚癌外,也有機會引起不同的皮膚問題,包括加速皮膚老化、出現雀斑、黑斑,甚至令皮膚鬆弛和增加皺紋等,所以為了保持肌膚的健康與美麗,即使不是從事戶外活動,亦應為面部塗上防曬產品。


本會測試了市面上30款日常防曬產品的防曬效能,包括SPF和UVA防曬效能,發現當中25款產品未能達到標示的防曬效能,有機會令用家因得不到足夠的保護而曬傷;今次測試樣本的價錢頗為參差,由$80至$550不等,但檢測結果發現,部分低於$100的產品,防曬效能不俗,精明選擇,可令你既慳錢,又能保護肌膚。

防曬產品小知識

根據防曬分子(UV blocker/filter)的種類,防曬產品一般可分類為物理性、化學性和混合性(同時含有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分子)的防曬產品。

 

knowledge 1

物理性防曬

  • 主要成分:氧化鋅(Zinc oxide)和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
  • 原理:一般來說,物理性防曬分子的顆粒透過反射、散射、折射的能力,來避免皮膚直接受UVA和UVB的照射而受傷。
  • 優點:性質相對溫和,較少機會造成敏感。
  • 缺點:顏色偏白,塗後膚色或欠自然,質地黏稠,較難平均地塗抹。

 

knowledge 2

化學性防曬

  • 主要成分:阿伏苯宗(Avobenzone)、二苯甲酮(Oxy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yl methoxycinnamate)等
  • 原理:將紫外線吸收,轉化成熱能釋放出來,藉此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 優點:質地稀薄,塗後感覺較清爽。
  • 缺點:對皮膚或眼部的刺激性較大,有機會引起過敏。

化學性防曬成分中較受關注的物質:

  • 二苯甲酮(Oxybenzone/benzophenone-3)是一種常用的化學性防曬成分,能吸收紫外線B和紫外線A。但部分海外研究指出二苯甲酮能夠穿透皮膚後進入血液,並有可能影響人體荷爾蒙,不建議幼童或孕婦使用。另外,有環境研究報告指如果二苯甲酮經污水排放或在海灘游泳而進入海洋後,會影響珊瑚生長甚至導致響珊瑚白化,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yl methoxycinnamate)是另一種化學性的防曬成分,較容易導致皮膚敏感,亦是一種潛在的內分泌干擾物,在動物測試中影響生殖能力和胎兒發展,因此它的健康風險存疑。

根據ISO 24444測試標準,要達到產品標示的防曬效能,消費者應最少塗上每方平厘米2毫克的分量,以臉部面積而言,塗抹用量大約為1個茶匙左右。若預期要長時間戶外活動,應該為身體其他暴露在陽光的部分塗上防曬產品。若為了節省使用量或追求清爽感而減少用量的話,防曬效果有機會大打折扣。

消費者應參考產品上標示的清洗方法。一般而言,如果防曬產品上標示具有「防水」或「遮瑕」等功效的話,建議消費者使用後進行卸妝或用洗面產品清洗。因為標榜「防水」、「遮瑕」的產品,使用後殘餘在皮膚的機會較高。如果不徹底清洗的話,殘餘物質可能會阻塞毛孔,甚至引起不同的皮膚問題。

如果長時間逗留在戶外的話,不論任何天氣或季節,消費者亦應為皮膚塗抹防曬產品,因為紫外線無處不在,就算雲層也無法阻擋UVA。所以,即使只是陰天的日子,仍有可能令肌膚曬黑或導致皮膚老化、失去彈性等問題。即使停留在室內,如果靠近窗邊會受到陽光照射的話,還是有塗上防曬的需要。

若長時間從事戶外活動,防曬液會因流汗等原因而逐漸流失,應每隔大約2至3個小時就補充防曬。若從事水上活動,無防水效果的防曬很容易被水沖走,更需勤於補塗。如果皮膚上有汗水,可先用紙巾抹乾汗水,或用吸油面紙輕壓油份後再補塗上防曬產品。

其實小朋友專用的防曬產品所用的防曬成分與一般成人防曬產品無大差異,有可能會含較少容易導致過敏的防腐劑(如MIT或CMIT)。如果小朋友有皮膚敏感病史和濕疹的話,可考慮選用物理性防曬,減少過敏的風險。小朋友專用的防曬產品一般會使用較方便的噴劑類(spray)包裝,醫生提醒防曬噴霧不應直接噴在面上,建議可先把適量噴霧噴到掌心,再推開塗在皮膚上。

一般消費者在使用防曬產品時較容易忽略頭皮、嘴唇、耳背或手背位置,因為這些都是常見皮膚曬傷的地方。

(以上資料由皮膚科醫生陳厚毅提供)

一般衣物只要能遮蔽皮膚都能有一定程度的紫外線防護功能,但亦有不少運動衣物利用特別處理加強紫外線防護的程度。一般而言,消費者可從幾個主要方面選擇適合的防曬衣物:

 

紫外線防護因子(UPF):經過特別處理的防曬衣物會標示其UPF值,表示衣物允許多少紫外線(UVB和UVA)穿透。例如,UPF50的衣物可阻擋98%的太陽光線,從而減低皮膚曬傷的風險。

 

顏色:深色或鮮豔的顏色較有效阻隔紫外線,一般而言顏色越深越能吸收更多的紫外線,提供更好的保護。

 

物料:密集編織的布料(例如牛仔布,帆布,羊毛或合成纖維)比薄或鬆散編織的布更能阻隔紫外線。消費者可以簡單地檢查布料在陽光下的透光度,如果衣物在陽光下透視,代表紫外線較容易穿透織物並到達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