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結果
SPF測試結果
高度保護防曬產品(SPF30至50)只有4款完全符合歐盟要求
14款屬高度保護(High Protection)的防曬產品樣本標示的SPF值介乎30至50,有7款標示的SPF值為30,1款標示為SPF40,1款標示為SPF45,其餘5款皆標示為SPF50。
按ISO 24444標準進行的皮膚測試,結果發現只有6款樣本量得的SPF值高於或等於產品上的標示值,包括「Chanel」SPF50(#1)、「Nivea」SPF50(#2)、「Seba Med」SPF50(#3)、「Vichy」SPF50(#4)、「SkinCeuticals」SPF30(#6)和「Olay」SPF30(#10)(見表二),以#1和#2量得的SPF值最大,分別為65.9和64.6。
SPF 皮膚測試圖片 (由實驗室提供)
根據歐盟《化妝品條例》中對SPF的要求,產品應提供部分UVA保護(即符合要求的UVAPF和臨界波長)。ISO 24443體外UVA遮光防護測試結果顯示,「SkinCeuticals」SPF30(#6)和「Olay」SPF30(#10)量得的UVAPF值分別只有8.0和4.0,未達法規的要求(即SPF值的三分之一)。而當中「Olay」SPF30(#10)的臨界波長亦低於法規要求的370納米(nm)。該2款樣本皆未能完全符合標示SPF30的要求。

例子
如果產品標示的SPF系數為30的話…
- 量得的SPF值應該在30至49.9內
- 量得的UVAPF值不應少於10(30的三分之一)
- 臨界波長達370納米(nm)或以上
其餘8款樣本皆未能達到產品標示的SPF防曬功效,以「Curél」SPF30(#13)量得的SPF值與標示的差距最大,樣本標示為SPF30但皮膚測試量得的SPF值只有9.8,而樣本量得的UVAPF值只有3.6。另外,2款樣本,「Cosme Decorté」SPF40(#8)和「ÍPSA」SPF30(#12),除SPF和UVAPF未能達到標示的數值外,臨界波長亦低於法規要求。
只有1款極高度保護防曬產品(SPF50+)完全符合歐盟要求
16款樣本標示為SPF50+,屬於極高度保護(Very High Protection)的防曬產品。根據歐盟《化妝品條例》的定義,產品測試出的SPF值需達60或以上,並同時符合UVAPF和臨界波長的要求,才能標示為SPF50+。
皮膚測試結果發現,只有「Bioderma」(#15)和「Allie」(#17)2款樣本的SPF值達60以上,量得的SPF值分別為87.2和61.7。當中只有#15能夠同時符合UVAPF和臨界波長的要求,而「Allie」(#17)量得的UVAPF值只有9.8,未能達到SPF值的三分之一,未能符合歐盟標示SPF50+的要求。
其餘14款樣本量得的SPF值由11.7至58.4不等,以「Fancl」(#29)和「Bio-essence」(#30)量得的SPF值最低,分別只有14.3和11.7。此外,該14款樣本量得的UVA防曬效能亦十分參差:9款樣本量得的UVAPF值未能達到量得的SPF值的三分之一,包括「Bioré」(#19)、「Laneige」(#21)、「Anessa」(#22)、「Dermacept」(#23)、「Eau Thermale Avéne」(#24)、「SUNPLAY」(#26)、「Kosé」(#27)、「Shiseido」(#28)和「Bio-essence」(#30)。
除「Shiseido」(#28)外,餘下15款樣本均符合臨界波長的要求。
相關資料已交由海關跟進。
UVA防曬效能參差 部分只達標示的三分之一
檢視所有樣本包裝,23款樣本以「PA System」標示其UVA防曬效能,當中有2款標示為「PA++」,5款標示為「PA+++」和16款標示為最高UVA防曬級別的「PA++++」。另外7款樣本則以「UVA Protection」、「Broad Spectrum UVA Protection」等字眼,標示樣本能提供UVA防曬功效。
測試結果顯示,23款以「PA System」標示UVA防曬效能的樣本中,只有7款量度出的UVAPF值合乎標準,包括「Chanel」(#1)、「Nivea」(#2)、「Vichy」(#4)、「Apivita」(#5)、「Cosme Decorté」(#8)、「Neutrogena」(#18)和「Innisfree」(#25)。而標示「UVA Protection」和「Broad Spectrum UVA Protection」等字眼的樣本中則只有4款合乎標示,包括「Seba Med」(#3)、「Bioderma」(#15)、「Cancer Council AU」(#16)和「La Roche-Posay」(#20)。
所有樣本皆能提供部分UVA的防曬功能,量得的UVAPF值由3.3至67.3不等,有9款樣本的UVA防曬效能較高,檢出的UVAPF值達到16以上(估計可達約「PA++++」的級別),包括「Chanel」(#1)、「Nivea」(#2)、「Seba Med」(#3)、「Vichy」(#4)、「Bioderma」(#15)、「Cancer Council AU」(#16)、「Neutrogena」(#18)、「La Roche-Posay」(#20)和「Innisfree」(#25)。
4款樣本量得的UVAPF值介乎2至4之間(估計約「PA+」的級別),包括「Suisse Programme」(#11)、「Curél」(#13)、「Sofina」(#14)和「Bio-essence」(#30),表現較為遜色。
誤以為有足夠保護 有機會導致曬傷
SPF和UVAPF兩項測試結果反映市面上大部分產品未能提供標示的防曬功效,若消費者塗抹該等屬於高度和極高度保護的防曬產品會以為皮膚已有足夠的防曬保護,如果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便有機會令皮膚容易曬黑甚至曬傷,也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
另外,消費者應留意塗抹防曬產品的分量。是次防曬效能測試結果是按每平方厘米2毫克的分量進行測試,如果消費者實際使用防曬產品的用量低於測試使用的分量,防曬功效便會降低。所以,本會提醒消費者應留意產品上標示的適當用量,若要長時間逗留在戶外活動,應該每兩至三個小時補塗上防曬產品,以保護皮膚,減低曬傷的風險。
標籤資料
除防曬功效外,產品的使用資料、主要成分、有效日期等都是重要的資訊,讓消費者正確地選擇和使用防曬產品。檢視了30款樣本的包裝(包括產品瓶身、說明書和包裝紙盒),發現不少亞洲品牌的產品上的資料只有當地的語言,令消費者難以了解詳細的產品資料,本會促請有關供應商改善產品的標籤。
成分列表
30款樣本中,有19款在產品瓶身或包裝上以英文標示詳細的成分資料,惟當中只有2款樣本,包括「Olay」(#10)和「Neutrogena」(#18)清楚列出主要具有防曬效用的成分(UV blocker/UV filter)。另有6款樣本只提供日文的成分資料,消費者或未能知悉當中是否含有過敏成分。
使用方法
不同類型的防曬成分有機會影響使用方法,例如部分化學性防曬產品須在戶外活動前20至30分鐘塗上方能完全發揮防曬功效,亦有不少樣本需用力搖勻才能使用等。消費者在使用防曬產品時,應留意產品上標示的適當用量、清洗方法和注意事項等,確保能為皮膚提供足夠的防護。
檢視所有樣本包裝後發現全部均有標示注意事項,惟當中只有9款有清楚標示建議使用份量,包括「Nivea」(#2)、「Apivita」(#5)、「ÍPSA」(#12)、「Curél」(#13)、「Sofina」(#14)、「Cancer Council AU」(#16)、「Allie」(#17)、「Dermacept」(#23)和「Eau Thermale Avéne」(#24)。消費者使用沒有清楚標示使用分量的防曬產品時,有可能因用量不足而令實際防曬功效降低。
另外,只有9款樣本有標示清洗防曬產品的方法,包括「Cosme Decorté」(#8)、「ÍPSA」(#12)、「Curél」(#13)、「Cancer Council AU」(#16)、「Allie」(#17)、「Bioré」(#19)、「Eau Thermale Avéne」(#24)、「SUNPLAY」(#26)和「Fancl」(#29)。消費者在使用防曬產品後,應該按包裝指示,以卸妝或洗面產品清洗,以防殘留物質影響皮膚健康。
使用期
27款樣本有標示有效日期或開封後使用期(Period after opening,PAO),使用期一般為12至24個月不等,消費者打開產品後應按指示在限期內用完。餘下3款樣本(#8,#22,#28)沒有標示任何有效期資訊,標籤資料不理想。
由於部分防曬產品含水量較高,在有效日期後防腐劑或已失去效用,有機會增加細菌或微生物生長的機會。而開封後太長時間,由於產品已經與空氣或皮膚接觸,同樣會增加微生物滋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