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37款嬰幼兒小食,哪款較健康?

37款嬰幼兒小食,哪款較健康?

俗語有云「三歲定八十」,好習慣要自小培養,好的飲食習慣亦然。口味偏好早於嬰幼兒時期已建立,如果於此階段經常進食過甜或過鹹的食物,或使嬰幼兒養成嗜甜或鹹的口味,甚或影響其成年後的飲食習慣,長遠甚至影響健康。市面上有不少標示適合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小食,本會檢視了37款的成分,以及其糖和鈉含量,幫助家長為嬰幼兒作出適合的選擇。

持份者意見或回應

家長在安排嬰幼兒進食小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項重點:

  • 供應時間:應與正餐相隔至少1.5小時,以免影響正餐食慾
  • 供應分量:應佔全日能量及營養攝入量不多於10%(早午晚3餐則各佔約30%)

  • 營養價值:避免高鹽高糖高脂的加工製品,多選擇含豐富膳食纖維、鈣質、鐵質、維他命D的食物

  • 安全考量:避免蜜糖(1歲以下)、咖啡因、未經巴士德消毒的奶製品、容易硬噎的食物

  • 供應性質:應作能量及營養補給,切勿利用「重口味」小食作獎勵,亦不應取替正餐,以免引致偏食習慣及帶來不良的健康影響

 

最後一提,母乳是媽媽給寶寶的最佳獨家營養,因此媽媽可考慮在開始加固及引入小食的同時,持續餵哺母乳至2歲以上,支持寶寶成長、發育及提升免疫力。

 

嬰兒出生最初6個月全吃母乳,約到6個月大,開始進食固體食物,並繼續吃母乳至2歲或以上。嬰幼兒時期是建立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階段。家長在孩子的日常飲食中提供多種類的食物,這不但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亦有利培養他們對這些多樣化天然食物的喜好。正餐之間的茶點,家長可選用正餐時較少提供的食材,並以家庭自製為佳,讓孩子補充營養,同時增加他們接觸不同種類的食物的機會。

 

調查顯示部分標示適合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小食未必低鹽或低糖。若選擇預先包裝食品,家長宜參閱包裝上的成分資料及營養標籤,選擇含糖、鈉質較低的產品,同時亦應盡量減少提供的分量和次數;避免提供含人造甜味劑(即代糖)的小食及飲品,以免培養嗜甜的口味;避免提供含咖啡因的小食及飲品,以免影響幼兒的睡眠質素。另外,避免在家中儲存包裝小食,減少孩子因要求吃時而引發的磨擦。對於2至6歲的幼兒,家長宜在正餐和小食以外的時間只供應清水。

 

參考食品法典委員會的相關標準,《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規定供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須以營養標籤標示能量值、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含量,及食物內加入的維他命A和D含量。

 

食安中心已跟進消委會轉介的全部個案。當中2款產品涉嫌違反相關規例,中心會提出檢控。餘下的2款產品,中心正在跟進當中。

 

長期過量攝取鈉可增加患高血壓、心臟病等風險,世衞亦警告勿在嬰幼兒食品中添加游離糖。購買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應留意營養標籤,選購鈉含量較低產品,亦要查閱配料表,避免購買添加糖分產品。

 

「BeanStalk」(#1)的製造商指其產品的每食用分量含少於0.5克糖。而根據日本2020年膳食攝入量標準,6-12個月及1-2歲幼兒鈉的每日建議攝入量分別為600和1,181mg。每食用分量(36毫克鈉)僅佔幼兒每日攝入量之6.0%和3.0%。1歲以下兒童需攝入33片,而1-2歲兒童需要攝入66片才達到最大鈉攝入量。

 

「嘉寶」(#9和#33)的進口商指其產品符合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及香港營養標籤法例要求,而所標示的營養資料實際營養含量亦符合香港法規。該公司又表示雖然現時香港及美國並沒有立法限制嬰兒食品的糖含量,但嬰幼兒的健康和安全是其公司的重中之重,全線產品絕無添加人工調味劑、防腐劑及人工色素,可供嬰幼兒健康和安全地食用。

 

「Babybio」(#19)的分銷商表示該公司對其產品原材料的質量非常嚴謹,為了讓其產品的質地適合8個月大或以上的嬰兒食用,加入了有機認證的蔗糖。該公司又指其產品的營養價值,包括糖和鈉,均符合歐洲法規及標準。

 

「Hipp」(#25)的總代理表示其產品的糖來自天然有機果汁,並不是額外添加所致。該公司指其產品是「無添加糖」。

 

「貝貝」(#27和#36)的分銷商指根據韓國保健福祉部《2020 Nutrient Intake Standards for Koreans》對嬰兒所訂的每日建議攝入量,判斷其產品的糖含量為合適的水平。

 

「Bruno Choice」(#32)的分銷商表示其產品含有47.76%真水果,產品的部分糖來自水果的天然糖分而不是添加糖。其產品於製造時含每16克 40 億活性菌(active live cultures),不含人工色素及麩質。

 

「Kiwigarden」(#37)的分銷商表示為配合更健康飲食,廠商已推出無加糖系列供消費者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