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質選擇及離線播放
音質選擇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各平台提供的音質各異,而無損音質的歌曲亦未必可以在所有界面上播放。就基本收費計劃而言,「KKBOX」(#3)和「Spotify」(#5)最高支援320 kbps,而「YouTube Music」(#7)則可以播放最高音質為256 kbps的歌曲,以上三者都不提供無損播放;「Apple Music」(#1)、「JOOX」(#2)、「MOOV」(#4)和「TIDAL」(#6)的基本計劃則支援無損播放,當中#1的位元率最高可達2304 kbps,#4和#6則最高提供1411 kbps音質。雖然#2聲稱支援無損播放,但其歌庫中的無損音質樂曲較其他平台少;即使有歌曲能以無損播放,其檔案大小卻時有出錯,相關應用程式及網站亦未有列出音質的詳細訊息,資料透明度欠佳。
對音樂質素有所追求的消費者或會對高解析音質的服務計劃感興趣,有平台亦標榜其「高解析」音質可達到錄音室母帶水平。#1的服務計劃,以及#3、#4、#6較高收費的計劃都有提供高解析音樂,最高可支援9216 kbps。
消費者須注意,無損或高解析音質未必適用於上述平台的所有界面。#1的網頁版和Windows版電腦應用程式,以及#2的網頁版均不支援無損或高解析播放。至於#6的網頁版則支援以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播放無損音樂,但高解析音樂則只可於電腦應用程式中收聽。儘管如此,以上平台的流動應用程式皆支援無損及高解析播放。
如何盡享高解析音質?
音質受音樂格式及位元率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講師周卓之博士指出,音樂串流平台使用的音樂格式可大概分為「有損壓縮」(lossy compression)和「無損壓縮」(lossless compression)兩種:前者的檔案大小較為輕巧,便於傳輸和存貯,但以此方式存檔的音樂難免出現失真,造成音質下降,常見的格式有MP3、AAC、Ogg等;後者的檔案較大,傳輸和存貯需要較多時間和空間,惟經壓縮後仍可完整還原成原始資料,令音樂質素得以保留,普遍的格式為FLAC和ALAC。位元率(bitrate)以kbps(kilobit per second,千位每秒)表達,可用以衡量音訊質素的高低,數字愈高,音質一般而言也相對愈佳。
靚聲須配合器材
學術界對於人類聽覺能否分辨高解析音樂仍有一定爭議,而部分音樂串流平台亦有說明聽覺屬主觀感受,或與先天條件有關,因此使用高解析服務計劃不一定代表能獲得更佳的聆聽體驗。但無論如何,使用合適的器材是鑑賞高解析歌曲的先決條件。以智能裝置收聽高解析音樂為例,由於其內置晶片未必支援高解析音檔的解碼等工作,用戶須外置數碼模擬轉換器(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簡稱DAC),以使音檔的數碼訊號可妥善轉換成模擬訊號,再傳送到用戶的有線耳機播放,從而享受到高解析音樂的好處。
除了DAC外,亦須配備合適的耳機方能呈現高解析音色,故消費者應購買註明「Hi-Res audio」的產品。若使用藍牙(Bluetooth)耳機,或可省卻外置DAC,但仍須留意播放裝置和耳機是否支援aptX HD、aptX Adaptive、LDAC或LHDC等編碼技術,否則未必適合用於收聽高解析音樂。
DAC和耳機的性能、品質,以及價格差異頗大,消費者如有疑問,可向影音產品店了解詳情。
離線播放
縱使音樂串流平台主要以串流方式播放音樂,調查的全部平台的收費計劃皆在流動應用程式中設有離線播放功能,讓用戶毋須連接互聯網或耗用流動數據都能收聽音樂。除了「JOOX」(#2)未有提供相關數據,以及「MOOV」(#4)和「YouTube Music」(#7)不設下載上限之外,其他4個平台均容許使用者下載和保存最多4,000首(#3)到100,000首歌曲(#1)供離線收聽。下載的歌曲一般會以加密形式貯存在裝置中,並只可以在相關平台播放;當用戶卸載(uninstall)平台的應用程式時,該等音樂檔案亦會被一併刪除。
即使平台有提供上述功能,亦未必代表裝置可以無限期保持離線並播放音樂。撇除未有提供相關數據的#2之外,「KKBOX」(#3)要求用戶每7天把裝置連接到互聯網以核實訂閱資格及更新授權確認,其餘5個平台(#1、#4至#7)則會每30天進行一次上述操作。如裝置超過指定日數仍未通過認證,用戶或無法繼續以離線方式收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