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家长小心!「鬼口水」含有害物质或微生物

近年,俗称「鬼口水」及黏土玩具风靡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幼稚园学生,部分产品声称透过揉捏、拉扯这种质感似啫喱而又色彩斑斓的「鬼口水」及黏土玩具以达到治愈、纾缓压力的效果。不过,这种新奇有趣的玩具背后可能存在安全及卫生隐忧。


本会测试了市面上20款「鬼口水」及黏土玩具,发现12款的硼迁移量超出欧洲标准建议上限,另有2款检出的微生物总量大幅高于欧盟玩具安全指令的建议限值。此外,本报告亦探讨了自制「鬼口水」的风险,家长必须留意!

测试项目及结果

今年1月至7月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已有逾30宗与「鬼口水」玩具有关的回收个案,全部涉及硼(boron)迁移量过高,欧盟提醒消费者若果儿童摄入或接触过量硼,可能对他们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甚或影响健康。有见及此,测试参考安全规格较为全面及严谨的欧洲玩具安全标准EN71-3,检测各样本19种特定元素的迁移量(migration of certain elements),包括铝、锑、砷、钡、硼、镉、三价铬、六价铬、钴、铜、铅、锰、水银、镍、硒、锶、锡、有机锡和锌。

 

根据EN71-3标准,第一类玩具物料(即干、脆、粉末状或柔软的玩具物料,例如黏土)的硼迁移量不应超过1,200ppm;而第二类玩具物料(即液体或黏性玩具物料,例如「鬼口水」)的硼迁移量则不应超过300ppm。在欧盟,这套标准适用于玩具及可触及的玩具组件,而预料可能会被吸吮、舔舐或吞下的玩具尤其适用。由于这类黏性玩具在玩乐过程中会与皮肤长时间接触,而黏性物质一般容易黏附及残留在儿童双手,甚或需时彻底洗净,若冲洗不彻底,儿童误服黏性残留物的机会极高。

 

结果显示,全部样本都检出硼,迁移量由26ppm至3,970ppm。属第一类玩具物料的样本#18、#19和#20,硼迁移量由138ppm至857ppm,符合相关标准对第一类玩具物料的建议上限(1,200ppm)要求。余下17款属第二类玩具物料的样本中,「GoGoPo」(#5)、「Cra Z Art」(#6和#10)、「Gutorade」(#8)、「Dr. Wacko’s Mad Lab」(#9)、「Ivy Sharing Land」(#11)、「Mush Seller」(#12)、「Snow」(#13)、「Barrel-o-Slime」(#14)、「D Slowing」(#15)、「Ice Cream」(#16)和「토 핌 간」(#17)等12款的硼迁移量都超出相关标准所建议的最高限值(300ppm),迁移量由560ppm至3,970ppm,最高是「Barrel-o-Slime」(#14)。

 

在「鬼口水」玩具的原料中加入硼酸(boric acid)或硼砂(borax)等硼化合物,可以形成具弹性和延展性的物质。由于这些交联结合聚合物(cross-linked polymers)包含水分子,故此触摸时会有黏滑的感觉。至于部分黏土玩具则可能用上成本较高的硅化合物(silicone)或硅氧烷聚合物(siloxane polymers)制造,一般触感较「鬼口水」玩具强韧,而两者的玩法相似。由于「鬼口水」及黏土玩具的生产过程普遍会用上硼化合物,故此这两类玩具都有机会检出硼。

 

一般而言,透过完好的皮肤吸收硼的机会应该不大,但若接触含有过量硼的玩具后未有彻底洗手,除了可能经由双手接触食物和饮品而误食硼化合物外,亦会经由双手触及嘴巴而增加摄入体内的机会。

 

美国公共利益研究小组(US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于2018年11月公布的玩具安全研究报告中,有「鬼口水」玩具样本检出的硼化合物高逾4,000 ppm。该研究小组认为玩具中的硼化合物属于较新的毒性危害,若经口服途径摄入过量硼可致危险,又强调若摄入中等至高剂量硼,可引致作呕、呕吐,长远更可能对个人生殖健康造成影响。同年5月,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衞生署(ANSES)提醒,儿童不应重复接触硼化合物,并认为该些物质会对生育能力和胎儿胚胎发展造成影响。

 

加拿大健康局(Health Canada)于2016年亦提出,从日常饮食和水源已可能摄入天然存在的硼化合物,故此建议尽量减少经由其他途径的接触,尤其是幼儿和怀孕妇女。另建议不应使用含硼化合物的配方制作幼儿的美术和劳作作品(包括「鬼口水」玩具)。

国际、美国及欧洲标准的分别

按照现时本港的《玩具及儿童产品安全条例》,玩具产品只要符合国际标准ISO 8124、欧洲标准BS EN71或美国材料及试验学会标准ASTM F963的相关部分,便可在本港销售。惟上述标准要求检验的特定元素种类各有不同,详情见表一。

 

测试的样本中,「Cra Z Art」(#6和#10)及「Dr. Wacko’s Mad Lab」(#9)声称符合美国材料及试验学会标准ASTM F963,惟该3款型号的样本于是次硼迁移量的检测中未能符合欧洲玩具安全标准的要求。虽然ASTM F963亦是符合香港玩具及儿童产品安全要求的标准,本会认为「鬼口水」及黏土玩具的硼迁移量过高的问题已为各地关注,建议制造商或代理商参考是次按欧洲标准测试的结果,减低产品的硼迁移量,保障儿童的安全。

表一:国际、美国及欧洲标准中要求检验的特定元素

 

国际标准

美国材料及

试验学会标准

欧洲玩具安全标准

 

ISO 8124- 3

ASTM F963

BS EN71- 3

检验的

特定元素

锑、砷、钡、镉、铬、铅、水银、硒

铝、锑、砷、钡、硼、镉、三价铬、六价铬、钴、铜、铅、锰、水银、镍、硒、锶、锡、有机锡、锌

由于不同玩具物料于各特定元素的迁移量要求都不一样,故表一未有详细列出比较。

EN71-3标准建议第一类玩具物料的有机锡(organic tin compounds)迁移量不应超过0.9ppm;而第二类玩具物料则不应超过0.2ppm。结果显示,「Smiggle」(#4和#7)的有机锡化合物迁移量较高,分别为1.1ppm和6.2ppm,超出标准对第二类玩具物料所建议的最高限值。而在确认检测中,发现其所含的有机锡化合物为甲基锡〔methyltin(MeT)〕,未有检出其余9种包括对人体健康风险较高的二辛基锡〔dioctyltin(DOT)〕和二丁基锡〔dibutyltin(DBT)〕等有机锡化合物。

 

甲基锡化合物一般用于聚氯乙烯(简称PVC)物料中作热稳定剂(heat stabilisers);又或者用在涂料中作为催化剂(catalysts)。

 

世界衞生组织(WHO)的资料显示,部分有机锡化合物(包括甲基锡化合物)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刺激。香港医学会会董及皮肤专科医生陈厚毅提醒,部分有机锡化合物的毒性较高,可以透过呼吸、进食或皮肤进入人体,可能损害脑部或神经系统,故此一些国家如欧盟已有规管部分消费品中特定有机锡化合物的要求。陈医生建议儿童应避免长时间接触有机锡化合物含量高的玩具或物品。

 

此外,另有个别样本发现释出少量铝、钡、锶、锡及/或锌,不过迁移量都低于标准的建议上限。

根据本港《玩具及儿童产品安全(附加安全标准或规定)规例》所有玩具的第1类塑化剂(BBP、DBP和DEHP)的总重量都不得超过该玩具所含的塑化物料的总重量的0.1%。目前欧盟REACH(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s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法例就玩具及儿童用品的规定与本港法例相同,但至2020年7月起,欧盟将实施新规定,要求当地市面供应的玩具及儿童产品中,其所含的BBP、DBP、DEHP和DIBP以单一重量及总重量计不可超过玩具及儿童产品的塑化物料的0.1%。

 

本会检测了样本中7种塑化剂(BBP、 DBP、DEHP、DIBP、DIDP、DINP和DNOP)的含量。结果发现2款购自「格仔柜」店的「鬼口水」样本——「Ivy Sharing Land」(#11)及「Mush Seller」(#12)检出DBP塑化剂,含量分别为1.12%及0.96%,未能符合本港法例及欧盟REACH法例的规定。DBP较常加入PVC胶料中,配合其他塑化剂使用,令物料增加弹性,亦会用于黏合剂(adhesives)、漆油、清漆和印刷油墨中,在部分产品中亦有定色和定香的作用。

 

虽然DBP的急性毒性低,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也低,有以大鼠进行的动物研究显示,重复接触DBP可能损害动物的肝脏,也会对动物的生殖系统构成影响(以雄性动物的影响尤甚),或影响其生殖和发育。家长需要注意,积累性接触DBP和其他塑化剂(例如使用含塑化剂的玩具、儿童用品及化妆品),长远有可能对儿童健康构成潜在风险。为安全起见,本会建议儿童减少接触DBP含量过高的玩具及儿童产品。

为避免「鬼口水」或黏土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生产商一般都会在产品中加入防腐剂。有海外研究报告指,「鬼口水」或黏土产品或会添加「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简称MIT)和「甲基氯异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简称CMIT)作为防腐剂,而皮肤接触这些防腐剂或会令儿童及部分人士产生皮肤敏感反应。

 

参考欧洲玩具安全标准EN71-9,黏土及类似玩具产品中MIT及CMIT的含量不应超过10ppm,而CMIT/MIT混合物的总量则不应超过15ppm。7款样本只检出MIT,含量由0.29ppm至17.9ppm,当中「Dr. Wacko’s Mad Lab」(#9)及「Barrel-o-Slime」(#14)检出的MIT含量超出标准建议的限值。另外,有5款同时检出CMIT和MIT,总量由3.05ppm至43.5ppm,当中「Ivy Sharing Land」(#11)、「Mush Seller」(#12)及「Snow」(#13)检出的CMIT含量及CMIT/MIT混合物的总量均超出标准建议的限值。

 

陈医生提醒,如果发现小朋友在玩乐过后出现皮肤痕痒、红肿,建议立即停玩有关玩具。在小朋友手部皮肤湿疹活跃期间或有伤口时,如果接触含有CMIT及/或MIT成分的「鬼口水」或黏土玩具,可能会增加湿疹复发、皮肤痕痒或不适的机会。

游离甲醛(free formaldehyde)亦是另一种备受关注的致敏物质。参考欧洲玩具安全标准EN71-9,黏土及类似玩具产品中的游离甲醛不应超过500ppm(0.05%)。5款样本检出游离甲醛,释出量由420至668ppm,其中「Ivy Sharing Land」(#11)及「Mush Seller」(#12)检出的游离甲醛量超出标准建议的限值。

 

皮肤接触到甲醛,有机会造成短暂的皮肤刺激反应,而对甲醛有过敏反应的人士,即使接触到低剂量也可能引致不良皮肤反应,长时间接触更可能引致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会出现痕痒、红疹等情况。

除了评估样本会否释出有害的化学物质损害儿童健康及发展外,本会亦检测了各样本的微生物安全程度。测试参考欧盟玩具安全指令(Toy Safety Directive)2009/48/EC中由指定机构(Notified Bodies)NB-Toys提出的建议和方法以及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非无菌产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以检测样本的衞生安全情况。各检测项目根据NB-Toys所定的安全限值要求见表三 。

 

表三:根据NB-Toys所定的安全限值要求

检测项目

限值或要求

好氧性微生物总量

每克/每毫升 1,000CFU

酵母菌和霉菌总量

每克/每毫升 100CFU

肠道菌

每克/每毫升 100CFU

金黄葡萄球菌

每克/每毫升不可检出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20款样本中,14款没有检出是次检测的微生物及致病菌(pathogens),4款(#1、#10、#13及#14)检出少量好氧性微生物,总量由每克40至220CFU,符合欧盟玩具安全指令下NB-Toys所建议每克/每毫升1,000CFU的限值要求。惟「Ice Cream」(#16)及「토 핌 간」(#17)的衞生情况则差强人意,样本检出的好氧性微生物总量分别为每克24,000,000CFU及120,000CFU,高出欧盟玩具安全指令下NB-Toys所建议的限值达23,999倍及119倍。此外,#16及#17所检出的肠道菌总量每克亦多于100CFU,高于建议限值,情况令人关注。本会建议消费者立即停用相关型号玩具。

 

「鬼口水」玩具属水性配方的泥胶,容易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若果小朋友接触微生物总量超标或含致病菌的「鬼口水」玩具产品后,手部触及眼睛,或未有洗手进食,都有机会出现细菌感染,也可能出现眼睛发红、肠胃炎或发烧等症状。若手部皮肤有伤口,或会增加皮肤受感染的机会。在选购及使用产品前,应留意产品有否变质。

「鬼口水」及黏土玩具大多不是一次性玩具,一般都会重复使用,而每次玩乐过程中,手部、空气或周围环境的微生物都有机会污染「鬼口水」及黏土玩具。本会参考欧洲药典中防腐剂效能测试方法评估各样本的防腐效能。试验时在样本不同设置中刻意添加指定分量的5种不同种类的试验微生物,然后在指定温度及湿度下存放28天,并分别在开始试验后的第2天、7天、14天和28天抽出样本溶液当中存活微生物的数量,并计算微生物数量的减幅。防腐效能理想的产品应该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的滋生,即样本溶液中试验微生物的数量在特定时间内应要有若干的减幅或维持于若干水平。

 

「Smiggle」(#7)、「Ice Cream」(#16)及「토 핌 간」(#17)未能通过全部测试,部分微生物数量在28天内的减幅未能符合欧洲药典中外用产品的相关要求,即该些样本的防腐剂未能有效抑制部分微生物的生长,部分样本的表现欠佳相信与产品防腐剂分量不足或失效有关。

 

对于防腐效能稍逊的型号,家长应特别留意产品开封后的衞生情况。一般而言,若玩具呈变质,或已经打开使用了若干时间,应将其适当弃置。

5款安全警告不足

「Ivy Sharing Land」(#11)、「Mush Seller」(#12)、「Barrel-o-Slime」(#14)、「D-Slowing」(#15)及「토 핌 간」(#17)欠缺大部分警告字句,标签资料严重不足。

 

label
 

除「HTI」(#1)、「Zuru oosh」(#3)及「Smiggle」(#4)外,其余样本的标签或包装上都未有提醒用者玩乐后洗手的警告字句,本会建议厂商加入相关资料。

4款没有提供公司资料

本港法例要求玩具产品须标示有关制造商、进口商或供应商的公司资料及在本港的联络地址。是次检测的样本中,有4款(#12、#14、#15及#17)未有列明有关资料。

全部没有标示使用期限

本地法例或玩具安全标准没有规定玩具在标签上标示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使用期限等资料。虽然部分样本有标示生产批号或生产日期,但产品的保质期和使用期限不明。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不能确定产品已存放了多久,亦会增加购买过期或受微生物污染的玩具产品的机会。如果「鬼口水」或黏土玩具产品能明确标示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使用期限,可以方便消费者买到较近期制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