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花钱求心安?除菌挂卡挂章七大疑点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坊间涌现林林总总的抗疫用品,其中除菌挂卡、挂章、笔型或棒状除菌产品(下文统称「除菌挂卡挂章」)颇受追捧。本会从市面购买了14款除菌挂卡挂章产品,普遍声称只要将产品挂於颈上、衣领、口袋、胸前或背包上,或者放於书桌上和车厢内,除了有消臭作用外,亦可以达到除菌甚至抗病毒等功效,部分产品更标榜适合於出入医院、诊所等地方使用。

详细分析

14款样本中,「Air Mask」(#1)、「TOAMIT」(#8和#9)、「Virus Down」(#11)和「MIP」(#14)的供应商未有于限期前向本会提交产品效能资料或作出任何回应。本会检视余下9款样本的供应商所提交的资料,当中不少为以日文编写的文件或报告,当本会职员向有关公司查询时,个别公司的职员表示并不知悉相关文件详情。而细阅供应商所提交的资料更发现疑点处处,大致归纳出下列七点:

疑点一:部分样本没有提交有效消除病毒的证明

9款样本包括「ECOM」(#2和#3)、「绿净净」(#4)、「Nano Virus Buster」(#5)、「novopin」(#7)、「TOAMIT」(#9)、「Virus Buster」(#10)、「加护灵」(#12)和「MIP」(#14)标示与杀灭病毒或者减低病毒感染有关的声称,例如「杀灭病毒」、「消灭空气中漂浮的病毒」、「去除身边环境中的病毒」、「prevent viral infection(意思为避免病毒感染)」、「减低感染禽流感,人类流感等病毒」和「减少受病毒入侵机会」等。

 

上述9款样本中,除了样本#9和#14的产品供应商未有回应外,其余供应商都向本会提交若干文件以证明其产品的效能声称。不过,本会检视供应商提交的资料,发现绝大部分都未能证明有关产品具有短时间内消除特定病毒或减低特定病毒感染性(virus infectivity)的效能。

 

当中「ECOM」(#2和#3)、「Nano Virus Buster」(#5)和「novopin」(#6和#7)的供应商有提交与病毒有关的效能试验证明。按样本#2和#3的报告显示,在容量为9公升的密封容器中,同时将盛载着2毫升流感病毒H1N1的容器及其除菌挂章样本放置于容器内,待2至24小时后,将病毒溶液稀释并评估样本对病毒感染力的影响。其结果显示,2个时段之后容器内流感病毒的感染力都有下降趋势。不过,报告未有具体说明其挂章样本是浸泡于病毒溶液中,还是放置于容器旁边让其释出气体产生效能。如果其试验将挂章样本放于病毒溶液中,而该样本的用法并不是以喷洒或浸泡方式来消毒环境或物件,试验所得的结果或未必可以反映其产品释出二氧化氯气体对流感病毒是否有相同效能。

 

而样本#5、#6和#7两间供应商提供的报告显示试验是以一种细菌病毒(bacterial viruses)——噬菌体(bacteriophages)进行。其中样本#5的报告显示,在进行试验前,样本已预先放置在1立方米(1m3)试验空间内24小时,之后才进行试验。在试验空间内喷洒含噬菌体液体1分钟,每隔1小时评估试验空间空气中噬菌体的数量。其试验结果显示,产品在放置首1小时后,试验空间内空气中的噬菌体数量减少了98.7%;3小时后,空气中的噬菌体数量减少了99.9%。不过,在其「自然衰减」对照(没有使用产品)试验中,相对时段的空气中噬菌体数量的减幅亦分别约有93.9%及99.4%。结果显示两组试验的消减细菌病毒幅度约只有0.5%及4.8%的差别。

 

而样本#6和#7所用的为25m3试验空间,报告显示其试验是在空间内二氧化氯气体浓度达到指定水平(20ppb)才开始进行,同样是在试验空间内喷洒含噬菌体液体和抽验空间内空气中的噬菌体数量。结果显示,经过半小时后,试验空间内空气中噬菌体的数量下降了接近一半。

 

本会认为,待二氧化氯气体浓度达到若干水平或放置24小时才开始进行试验,与使用产品的真实情况不同。如果这些做法为产品建议用法,供应商有责任在包装标签清楚说明。

疑点二:有供应商提供的杀菌率效能证明未如其声称

caption A

有除菌卡样本标示「杀菌率达99.9%」,但供应商提供的试验报告显示的杀菌率明显逊于其声称。

「绿净净」(#4)和「MIP」(#14)的标签分别说明「杀菌率达99.9%」和「99.9% sterilization(意思指99.9%消毒)」。

 

不过,样本#4供应商提供的试验报告显示,在面积约25m3的洗手间内,随机放置其消毒卡产品25包4小时后,经3次试验所得对自然菌的平均杀菌率约为85.3%。

 

本会认为,产品标签上作出的声称和说明必须有所依据,否则有机会违反本港《商品说明条例》的规定。有关产品供应商提交的试验报告显示,其试验所用样本数量(25包)与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实际情况差异极大,而且其试验报告显示的平均杀菌率亦明显低于其声称所指的99.9%。

疑点三:部分产品的杀菌效能只稍胜试验对照

「ECOM」(#2和#3)的代理商向本会提供多份以其产品进行的试验报告。当中一份在2017年以其产品进行的抑制细菌效能的试验报告显示,产品放置在1m3试验空间内,然后喷洒含有已知浓度的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液体,随后在指定时间抽取试验空间内的空气,量度细菌量,比较使用其产品和「自然衰减」对照下,减少空气中试验微生物数量的效能。该研究结果显示,在放置2小时后,其产品减少空气中试验微生物的幅度达99.95%;及至放置4小时后,微生物减少幅度更达超过99.99%;与此同时,「自然衰减」对照试验在放置2小时和4小时后,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减幅亦分别有90%和98%,即产品减少微生物数量的效能只稍胜「自然衰减」对照约10%和少于2%。

 

「Dr. Clo」(#13)产品网页引述一份由日本衞生微生物研究中心以其产品进行的试验报告,指「检测报告证明产品达99%的杀菌效果」。代理商亦向本会提交了该份试验报告。该报告分别用上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和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进行试验。试验在1m3试验空间内进行,将沾上试验微生物的棉质布块放在试验空间中央位置,除菌棒样本则挂在布块上方。经过24小时后,数算棉质布块上存活的试验微生物量,以计算使用其产品的抗菌百分比。该报告显示,其产品在减少布块上4种试验微生物的百分比分别达到99.96%至超过99.99%;但该试验对照组别(control)亦能减少布块上试验微生物达99.15%至99.93%。尽管该报告未有说明对照组别的详细资料,但使用除菌棒的试验结果只较对照组别的结果稍胜不多于1%。而且该产品亦没有说明需要放置24小时才可以达到99%的杀菌效果。

疑点四:个别产品杀菌效能试验条件与实际使用环境差距极大

「加护灵」(#12)的供应商向本会提供的报告显示,其试验参考内地《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在1m3试验空间内放入6支已屈折的除菌笔待24小时后才开始试验,在空间内喷洒含有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的溶液,待2小时后评估空间内空气中细菌量,3次试验所得的平均杀菌率为87.6%。不过,该公司的宣传资料显示使用者只需携带1支产品。而且按其参考规范要求,产品3次试验所得的杀菌率都超过99.9%才可以被判定为「消毒合格」。

 

「Dr. Clo」(#13)的标签说明产品「有效杀灭空气中99.9%细菌」,公司网页资料亦说明产品于「3小时及8m3空间内消除99.9%五种微生物」。按该公司向本会提供的试验报告,试验是在8m3试验空间内进行,空间内放置了5支除菌棒样本,经过3小时接触时间后,试验空间内空气中5种试验细菌的数量减少幅度都达到99.9%。不过,产品标签和网页资料都没有说明须同时使用多支除菌棒才能达到声称的除菌效果,该公司在社交平台的宣传资料亦显示,使用者一般只需用上1支产品。可是,该公司提供的资料并未能证明在8m3空间使用1支除菌棒3小时后可达到99.9%除菌效能。

疑点五:需用数小时才达到低浓度二氧化氯水平

caption B

产品普遍声称会释出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气体。

本会检视样本的标签资料,当中只有样本#2说明会产生不超过0.017ppm(即17ppb)的二氧化氯气体。而部分产品供应商向本会提供的补充资料显示产品或其成分在其试验中释出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由15ppb至300ppb(0.3ppm)不等。

 

「Nano Virus Buster」(#5)和「Virus Buster」(#10)所提交的一份日文「试验报告书」说明,所用成分材料在1m3试验空间(室温23℃-24℃和湿度44%-55%)内放置8小时后,空间内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可达至16至24ppb。而「novopin」(#6和#7)提交的试验报告则显示,产品在1m3试验空间(室温22℃-24℃和湿度47%-53%)内放置6小时后,空间内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达到28ppb。

 

令人质疑的是,消费者普遍不会于逗留特定地方前,预先将「除菌挂卡挂章」产品放置在该范围让其释出气体数小时。

疑点六:部分样本说明的有效期欠说服力

caption C

有样本声称最长可以持续使用2个月

样本声称在打开后或自使用起可以维持2星期至2个月的效用。部分产品供应商向本会提交了产品成分或产品释出二氧化氯气体的研究数据。其中「绿净净」(#4)的产品标示在打开包装后可以「长效保护35天」,惟本会向该公司查询其产品有效期的证明时,该公司表示,若将其产品存放在封闭的环境中,气味可以维持35天,故此便以这个日数作为标示有效期的依据。本会认为以气味来估算产品有否释出二氧化氯,做法并不科学,亦不能确保所释出的二氧化氯气体浓度足以杀灭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

「ECOM」(#2和#3)的代理商指,向本会提交的二氧化氯气体释出量数据是以20克产品成分材料进行,强调产品可持续释放二氧化氯气体并维持30日以上。本会认为,以产品成分材料所进行的试验结果,未必足以反映实际使用产品时释放二氧化氯气体的浓度,因为在进行释出量试验时所用的成分材料分量,与产品实际含有的分量或有差异。

疑点七:供应商说明使用限制多

caption D

部分样本需要在打开外包装后撕掉排气孔上的贴纸才可能释出二氧化氯气体,不过产品标签并没有清楚说明。

综合各款样本的标签说明及供应商提供的资料,普遍指产品的效能会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建议在空气不太流通(comparatively non-ventilated)、密闭的空间内使用。有风或强风的情况都会严重削弱产品效能。另有产品建议避免在潮湿、有水气的地方,或者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等情况使用,指称高温会加快当中有效成分的耗用。

 

「Nano Virus Buster」(#5)、「Virus Buster」(#10)和「加护灵」(#12)的供应商更表明不建议消费者在户外环境使用其产品。

 

事实上,消费者未必了解这些「除菌挂卡挂章」的使用限制,不少人以为只要将产品挂在颈上,即使在户外环境都能瞬间消除附近的病毒和细菌。惟厂商建议的使用条件与一般消费者的期望有明显落差。本会认为,产品供应商绝对有责任向消费者清楚说明所有使用限制。

综合产品供应商向本会所提供的试验报告和补充资料,普遍样本的效能试验都是在实验室试验空间内进行,试验时间一般用上2小时至超过24小时不等。普遍反映其所用的试验环境和条件与消费者实际使用产品时的情况差异极大。

 

本会认为,用与实际使用情况大有出入的试验条件所得的试验结果作产品效能宣称,例如用上大量产品或产品成分进行试验、持续数小时甚至长达超过24小时的试验时间、待二氧化氯气体浓度达到若干水平才开始进行试验;或者试验结果只稍胜于对照,甚或无甚差别。而若上述情况未有于产品标签清楚说明,做法或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本会已将研究所得转交海关部门研究跟进。

除此以外,本会提醒消费者误用产品可能引致风险。而清晰的使用说明可以确保正确及安全使用产品。不过,本会检视多款除菌挂卡挂章样本的标签资料,发现部分样本(#5、#6、#7、#8、#10、#11和#13)只以日文标示使用方法及/或产品资料,消费者或难以跟从。

二氧化氯带有类似氯气(chlorine)的刺激性气味,会否令人出现严重不适则视乎暴露的时间、浓度等多种因素。小朋友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机会刻意靠向产品排气孔,直接吸入其释出的气体。若接触较高浓度二氧化氯气体,可能引致鼻腔、呼吸道、喉咙和眼睛出现刺激反应,导致流眼水、咳嗽等反应。

不少家长会为家中小朋友佩戴这些除菌挂卡挂章,例如挂在他们颈上或书包上等随手可及的地方。小朋友有机会触及当中的化学物质,如果没有及时清洁双手便拿取食物,可能增加误服该等化学物质的机会,大量摄入更可能造成口腔、食道和肠胃刺激;尤其婴幼儿习惯把东西放入口中哽咬,故此,本会建议家长切勿将这些产品放于婴幼儿容易触及的地方。

理想的消毒剂应该可以于合理时间内达到全面的杀菌消除病毒的功效。可是,即使除菌挂卡挂章的有效成分二氧化氯理论上有消除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能力,却不代表除菌挂卡挂章在短时间内释出的二氧化氯可以有相同功效。不过,目前国际间未有认可的标准方法为除菌挂卡挂章等产品进行杀菌除病毒的效能试验。

 

本会强调,适当的洁手步骤包括洗手和使用酒精搓手液,用稀释漂白水清洁家居和经常接触的表面,以及正确佩戴口罩都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病传播的有效措施。如果以未经证实有效的方法或防疫用品,来取代已知有效的防疫措施,或因而掉以轻心,都有机会令使用者误以为得到健康保护而增加感染风险,甚或可能引致公众健康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