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通渠剂勿乱用 小心蚀穿喉管、灼伤、毒气意外

通渠剂勿乱用 小心蚀穿喉管、灼伤、毒气意外

家中去水喉管出现淤塞,会为日常生活带来莫大的不便,维修费亦可以不菲。面对塞渠「困境」,不少消费者会自行购买「通渠水」疏通渠道,惟市面上不少通渠产品含有腐蚀性或对身体有害的化学成分,使用不当或会造成危险。本会搜集了市面上17款较常见的通渠剂,分析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潜在危险,并整合了各样本声称的适用范围及使用限制,以及使用通渠剂需要注意的事项供消费者参考。

调查结果

本会于2023年3月从连锁超级市场、家居用品店等地方,购买了17款较常见的通渠剂样本,每款售价由约$10.0到$79.9。当中有6款为液体;6款为粉状、颗粒状或条状;3款为啫喱状;2款为泡沫。若按照样本包装的标示使用方法,用于疏通中等程度淤塞的喉管时,每次使用需花费约$1.5到$79.9,相差可逾50倍。

通渠剂一般是透过化学方式,使淤塞物分解成更细少或更易溶于水的物质,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力亦有助溶解淤塞物。虽然大部分通渠产品采用的化学剂都具有腐蚀性,然而各类成分用于分解不同淤塞物的效能会有所不同。

强硷性成分有利于分解油脂

氢氧化钠(sodium hydroxide,俗称哥士的)是一种强硷性的化学剂,并且带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够破坏淤塞物的分子结构使其分解。而且,当氢氧化钠与排水管内的油脂接触时会发生皂化反应(saponification),使油脂分解成更易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所以用于解决由油垢引起的淤塞更为有效。是次调查中,共有11款样本标示含有强硷性成分(#1、#3至#6、#9、#10、#12、#14至#16)。

氧化剂有助分解有机物质

11款样本(#2至#5、#8、#10至#12、#14至#16)标示含有过碳酸钠(sodium percarbonate)或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此类成分属于氧化剂,可以与淤塞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redox reaction)并将其分解。由于氧化剂可以有效分解毛发中的蛋白质成分,所以普遍被用作浴室通渠剂的主要成分。

含强酸的通渠剂 建议由专业人士使用

浓硫酸(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是强酸(俗称镪水)的一种,与强硷性化学剂一样,带有强烈的腐蚀性,可以轻易将淤塞物分解。浓硫酸同时具有脱水性及氧化性的化学特性,所以能够有效地腐蚀毛发、厕纸、布等纤维类有机化合物。由于强酸的腐蚀性极高,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激烈的化学反应,故一般建议由专业人士使用。17款样本当中,只有「活能牌」(#17)标示含有强酸成分。

以酶分解淤塞物的反应较温和

酶(enzyme,又被称为酵素)是一类生物分子(biomolecule),具有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功效,个别种类的酶可以被用作分解蛋白质或油脂。理论上,酶的催化特性使其在分解淤塞物时不会被消耗,所以加入小量便可以维持分解的功效。惟酶的作用速率远较其他化学剂慢,所需通渠时间可多达10倍或以上,而且对使用的环境条件亦有较多限制(例如温度、酸硷度),故使用此类通渠剂或未能即时解决淤塞问题。「SANi」(#13)标示以酶作为主要去塞成分。

其他常见的辅助成分

是次调查中,除了主要的化学剂成分外,部分样本亦标示有加入其他辅助成分。当中共有9款样本(#1至#5、#11、#12、#14、#16)声称含有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可以降低水及油脂间的表面张力,以及令油脂更容易溶解于水中。另外,「威猛功夫」(#9)声称含有起泡剂,此类成分接触水分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并释出气体,产生的气泡或可令淤塞物的结构变得较为松散及有助将其排出排水管。

 

由于部分通渠剂成分可能会与其他物质引发不同的化学反应,生产商一般会在包装上列明产品的适用范围,消费者应先详细了解后再作选择,以免错误使用而产生危险。

部分样本不可用于特定物料

将通渠剂倒入排水管时,难免会令其接触到排水口附近的表面,例如洗面盆、「锌盆」及座厕等,惟部分表面的物料可能会被通渠剂腐蚀。近8成样本(#3至#10、#12、#14至#17)于标签上有列明不可用于特定物料,例如各类金属(铝、铜、黄铜等)、橡胶或搪瓷。这些物料被腐蚀后,可能会留下难以消除的斑痕,消费者可以考虑使用漏斗把通渠剂直接倒进排水口内,以减少其触及附近表面的机会。

部分样本标示不适用于座厕排水管

提及「通渠水」,相信不少人会联想到座厕淤塞,惟是次调查发现,并非全部通渠剂皆适合用于座厕。有5款样本(#3至#6、#16)明确标示不适用于座厕。

    

标签资料欠清晰

部分样本未有以中文及英文标示安全指引或使用方法。

部分样本未有以中文及英文标示安全指引或使用方法。

通渠剂包装上的安全警示及使用说明十分重要,能够让消费者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此类产品。检视样本包装后发现,部分样本未有以中文及英文列出标签资料,情况并不理想。分别有4款(#4、#9、#11、#13)及8款样本(#2至#5、#9至#11、#13)未有同时以中文及英文列出安全警示字句及/或使用方法说明。按照《消费品安全条例》要求,消费品标记有关于其安全存放及使用的警告必须以中文及英文表达,本会已将相关个案转交海关跟进。

 

此外,调查亦发现5款样本(#7、#8、#14至#16)未有列出产品成分,虽然本港法例未有要求产品必须列出有关资料,惟商户有法律责任就可预见的危险及正确使用产品作出指示,而且充足的产品资讯有助消费者选择合适的产品,本会建议相关厂商提升产品的资讯透明度,让消费者知所选择。

独立包装设计可能与食物包装相似

部分独立包装的通渠剂外观可能与即食面附送的调味粉相似,消费者应小心避免误服。

部分独立包装的通渠剂外观可能与即食面附送的调味粉相似,消费者应小心避免误服。

消费者亦要注意,部分通渠产品可分拆成独立包装,而其外观可能与可食用的包装砂糖、盐,或即食面附送的调味粉相似,可能会被错误食用。消费者应留意摆放位置,妥善存放并提醒同住家人,以免误服。调查中,有2款样本「AMEDIA」(#2)及「小久保」(#11)属独立包装设计。

部分封口设计值得参考

是次调查中,有13款样本属瓶装通渠剂,当中4款(#1、#3、#5、#10)瓶口设有安全机制,需要两重步骤才可打开瓶盖,可以减少意外倒出通渠剂的机会,做法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