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禁护理
何谓尿失禁?
尿失禁是指无法用意志控制排尿,尿液不由自主地从尿道流出。不同类型的尿失禁成因各有不同,较常发生于女性、长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及需要长期住院的人士。年龄增长会影响泌尿系统,例如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收缩能力减弱、憋小便的能力下降,多次生产和更年期后妇女都是造成尿失禁的常见因素。此外,肥胖、罹患其他疾病亦有机会造成尿失禁。常见的尿失禁种类见表二。
及早医治可改善失禁情况
一旦出现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的情况,应尽早寻求医生的诊断和接受合适的治疗和训练,以避免问题恶化。小便失禁的情况大部分都是可改善的,而纸尿片、纸尿裤或尿垫等产品只是辅助工具,患者不应过分倚赖。如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环境许可,应尽量安排往厕所如厕,例如定时扶助或提醒到厕所、保持厕所通道畅通或使用其他辅助工具,例如便椅、便盆或尿壶等,减少患者生理和心理的负面影响,同时亦可减轻因使用纸尿片、纸尿裤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预防及改善尿失禁
骨盆底肌肉运动
预防或改善尿失禁的情况,可透过骨盆底肌肉训练运动令骨盆底肌肉加强收缩和控制力。
运动的方法
- 可选择以仰卧、坐下或站立的方式进行。
- 放松身体,保持正常呼吸,切勿憋气。
- 收紧肛门、阴道和尿道口的肌肉(跟憋大便的感觉相似),尽量维持5至10秒。然后放松10秒,重复做10次为1组。
- 每天进行3至5组。
注意:切勿收紧腹部、臀部及大腿肌肉。若在运动过程中感到不适,应马上停止并向相关的医护人员寻求专业指导。
良好生活习惯
除了进行锻炼运动外,亦宜多注意以下的生活细节,养成良好习惯,以预防尿失禁:
- 每天饮用1.5公升至2公升水分(约6至8杯),维持一定的排尿量,有助预防尿道感染;宜尽量安排在白天摄取水分,晚餐后则避免饮用大量水,以减少夜尿的情况。
- 减少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等利尿饮品,例如茶、咖啡及啤酒。
- 宜多吃高纤维素的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胖。
- 培养良好小便习惯,有尿意时才上厕所,以训练控制膀胱的能力。
- 穿着简单的衣服,方便穿脱如厕。
使用及护理知识
无论是选用纸尿片、纸尿裤或是尿渗垫,一般每4至6小时便要更换一次。不过,也需视乎个人的情况及习惯作调整。长者的皮肤较脆弱,若长时间接触沾有尿液的尿片、尿裤或尿垫,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或令臀部出现红疹、痕痒等不适情况。此外,若遗大便,更应立即进行清洁,并更换尿片或尿裤,以保持卫生。
于晚上又或没照顾者能够定时换尿片,可考虑使用吸尿量高的尿片,例如夜用型。即使尿片声称有高的吸尿量,若遗大便便应尽快更换。若用者的皮肤没有伤口和健康,晚上使用吸尿量高的尿片,则尽量不要更换尿片,以免影响睡眠,以及可减少因起床上厕所致跌倒的风险;相反,若用者的皮肤有破损或容易出现红疹、过敏,便应每4小时更换尿片。
为保护用者的皮肤,更换尿片时,可用湿纸巾或皮肤清洁泡沫清洁皮肤,再用干纸巾或毛巾印干。如用者的皮肤健康,可涂上滋润和保护皮肤的软膏或防尿疹霜。如用者的皮肤发红或有破损,应谘询医生意见。
尺码选择不当、穿着错误等均会造成尿片与皮肤间的摩擦,用者亦容易患上皮肤炎。
(以上部分资料由香港理遗学会护士钟欣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