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小百科
沐浴小百科
沐浴球的2种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又称小苏打)和柠檬酸(citric acid)。碳酸氢钠属弱硷性,而柠檬酸则属弱酸性,2种化学物在水中会发生化学反应,互相中和,产生柠檬酸钠(sodium citrate)、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和水。在水中看到的气泡,便是形成的二氧化碳。一般来说,这些气泡很快便会消失,若消费者想享受泡泡浴,则要选用一些标示会形成泡泡的产品。该等产品的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含量通常较高,表面活性剂的例子有十二烷基硫酸钠(又名月桂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fate,SLS)、月桂醇磺基乙酸酯钠(sodium lauryl sulfoacetate,SLSA)和C14-16烯烃磺酸钠(sodium C14-16 olefin sulfonate)等。于使用时,以流水撞击沐浴球溶液,便可形成更多泡泡。部分表面活性剂亦可能带走皮肤表面的油脂污垢,达到清洁效果,惟或会因油脂被去除而使皮肤干燥。
除了加入表面活性剂清洁皮肤表面外,有些产品指可以滋润皮肤或为皮肤保湿,其成分普遍含甜杏仁油、坚果油、甘油等,可避免皮肤于浸浴后过于干燥。
患有湿疹或皮肤过敏的人士,最好减少皮肤与水分接触的时间,故日常宜以淋浴方式洗澡为主。天气干燥时不宜浸浴,以免皮肤因长时间浸泡在温水中而导致油脂保护层受损,导致皮肤锁水效能降低,令皮肤干燥。
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建议,浸浴时如果觉得皮肤绷紧,即代表皮肤变得干燥,便应停止浸浴。此外,浸浴后应为皮肤保湿。长者皮肤的油脂分泌相对较少,浸浴时间最好再缩减。另外,皮肤病患者的沐浴时间不宜过长。美国皮肤科医学会(AAD)在对皮肤病患者的建议中提及,沐浴时间过久,或可导致皮肤干燥和刺激,建议淋浴和浸浴时间分别不超过5分钟和15分钟。
沐浴球的制作过程未必经过消毒程序,皮肤病患者(例如湿疹、牛皮癣)、皮肤有伤口或发炎的人士,最好避免使用沐浴球浸浴,以免伤口受细菌感染。沐浴球普遍含有香料、色素等成分,或会令某些人引起过敏反应。使用沐浴球浸浴后,建议以温和的沐浴露冲洗身体,减低因致敏物长时间驻留在皮肤而引致过敏的风险。
(以上部分资料由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