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面及薯片基因改造含量下降
即食面、薯片和粟米条等食品的基因改造成分含量,似乎正逐渐下降。
消费者委员会一直关注食品的基因改造成分,认为消费者有权知悉所购买和进食的食品是否经过基因改造。
消委会早于2000年首次测试105个食品样本,发现该批在本港超级市场和食品店铺出售的食品,部分含有基因改造成分。
自此消委会一直要求食品制造商和代理商在包装上列出食品的基因改造成分,让消费者知道。
消委会再次检测市面食品的基因改造成分,57个样本包括即食面(33款)和薯片/粟米条/虾片(24款)。
测试发现,20个样本(12款即食面、2款薯片、和6款粟米条)含基因改造大豆、油菜籽或玉米。
2000年的测试发现,10个即食面样本中有3个及12款薯片、粟米条样本中有6个含基因改造成分,基因改造大豆10%至30%,基因改造玉米0.6%至9%。
最新的测试中,12个即食面样本含有基因改造成分,当中一个含有0.01%至0.3%基因改造油菜籽,其余11个样本所含的基因改造大豆,不能被定量。
此外,一个薯片样本和3个粟米条样本含有0.01%至4%的基因改造玉米。只有一个批号的粟米条样本所含的基因改造玉米较高,达到29%。
共有6个薯片/粟米条样本含有基因改造大豆,但只有一个的含量是可以确定(0.01%至5%)。
部分样本所含有关农作物的DNA分量过低,故此其基因改造成分无法被定量。这些情况常见于加工食品,经过多重步骤制造,当中有关农作物的DNA受到破坏,以致在测试时得不到足够的数据。
政府建议推出自愿的基因食品标签制度,提供指引让行业遵守。
消委会认为有需要尽早推行强制的基因食品标签制,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某些人士因信仰或对部分基因改造成分敏感,必须依赖基因改造食品标签拣选适合的食品。
基因改造食品不一定较传统食物不安全,但不排除在若干年后才发现对人体带来不良影响。建立标签制度,在发生安全问题时,容易追查根源。
政府亦建议进行强制的安全评估。
消委会认为政府在实施安全评估措施时,应采纳独立机构提供的数据,不宜倚重生产商的研究结果。
目前基因改造食物安全研究主要在西方国家进行。由于华人和洋人的饮食文化和体质上的差异,西方国家的食物安全资料或许不适用于本地情况。消委会认为应鼓励本地大学或研究机构,就以上课题进行独立的基因改造食物研究。
信贷机构携手助欠债人士重组债项
大部分银行和财务机构都提供舒缓债务方案,合力为欠债人士解决财务困难及竭止一直上升的个人破产数字。
消费者委员会向49间银行和财务机构查询有关协助客户债务重组的资料,46家回应表示,已有多个解决方案供客户选择。
去年破产管理署录得26,922宗破产申请,比2001年的13,186宗大幅增加了104%。
目前最少有45家信贷机构签署参与了行业的「债务舒缓计划」,回复调查的机构中,有4家没有正式签署协议,但表示支持该计划。
「债务舒缓计划」协助欠债人重整债务,达至债权人和欠债人都接受的新还款安排,条款视乎个别情况而定。
债务宽免可能包括免息、削债(通常最多30%)和延长还款期(最长60个月)等。
除「债务舒缓计划」外,欠债人亦可考虑「个人自愿安排」或与债权人商讨「债务重组」。
欠债人可获得类似上述的债务舒缓措施,还包括减息、在指定时期内只偿还利息或者降低还款额等。
调查显示,批核成功率由36%至100%,其中以「债务舒缓计划」较高。
回复调查的信贷机构平均批出了400宗申请。由于部分信贷机构未有提供有关数据,故此数字并未反映全部情况。
由法院批核的「个人自愿安排」个案,在2002-2003年度共有1,038宗,比对过去四年总共26宗大幅飈升。
信贷机构协助客户债务重组的措施,相当低调。消委会认为要有效协助欠债人,有关措施的透明度十分重要,信贷机构必须提供足够的资讯,以免欠债人担心被即时追讨欠债而不敢贸然申请。
消委会促请信贷机构制定明确的政策,让消费者知悉是否有商量,同时应让员工清楚这政策。机构亦可考虑让客户直接联络,例如有银行设有债务重组专线,方便有需要的客户直接与负责职员商议。
在回复的信贷机构中,最少一间表示考虑向受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事件影响而有财务困难的客户 - 包括淘大花园居民、校巴/旅游巴/的士/小巴司机或车主等,就个别需要提供债务舒缓协助。
此外,信贷机构例行评估客户信贷风险时,若发现客户可能出现债务问题,可考虑主动向客户介绍有关债务重组的方案,而并非即时转介收数公司,好让欠债人在问题未进一步恶化前寻求解决的方法。
欠债人与债权人商讨时,最重要是拿出还款诚意,提供全盘财务情况协助信贷机构评估。欠债人若能证明有稳定收入,扣除合理生活开支后,最少有三成收入用作还债,并且能够在五年内清还欠款的话,就有很大机会能够与信贷机构达成债务重组的协议。
消委会亦同时调查了处理债务的专业服务收费。
根据六家律师行回复的资料,债务人申请破产大概需要$11,000至$15,500;办理个人自愿安排最少为$24,000;与债权人洽商则约$5,000至$10,000。后两者的费用视乎欠债金额、债权人数目和复杂程度等。
消费者宜多作比较,多问几家,选择合适的服务。同时要问清楚收费准则,留意标榜的最平收费是否只限于特定情况,例如只限失业或无物业,还是只包括填表及谘询,通知债权人是否另外逐封计算费用等,否则可能大失预算。除收费外,服务质素同样重要。
行业亦应在客户光顾前,提供详细的收费项目及准则,以及大概预算予消费者参考。
留意蚊怕水是否有注册编号
预防登革热,市民购买及使用驱蚊用品或除害剂时,要留意产品是否印有注册编号,确保产品安全。
消费者委员会调查发现,一些驱蚊产品没有注册编号。
根据本港法例第133章《除害剂条例》,在香港售卖的蚊怕贴和家居灭蚊产品,必须注册,此条例由渔农自然护理署监管,市民购买时,要留意包装上是否有「1PXXX」式样的注册编号。
而根据第138章《药剂业及毒药条例》,含有西药成分和用于人体的蚊怕水,则须印上「HK-XXXXX」注册编号,此条例由卫生署监管。
没有在本港注册的蚊怕水,消委会已将有关资料交予卫生署跟进。
市民同时应留意由食环署提供的两组「诱蚊产卵器指数」,用作监察登革热病毒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本港滋生及分布情况。
「分区指数」显示个别监察地点内伊蚊分布的广泛性(全港共有38个监察地点);「每月平均指数」则反映伊蚊在本港的整体普遍情况。
「诱蚊产卵器指数」能帮助市民掌握伊蚊滋生和分布的资料,有关资料可进入食环署网页 http://www.info.gov.hk/fehd/safefood/dengue_fever/indexc.html 下载。
彩芒手机测试报告
27款新型号手机-包括18款设有彩色屏幕 - 的测试比较报告刊登于5月份的《选择》月刊。
大部分彩芒手机显示资料、图像和照片时都较漂亮,而价钱也不一定十分高昂,有些售价在$1,000以下。
全部测试型号都设有WAP上网功能,多数可经较先进的GPRS技术上网,速度更快而且可经常在线。
8个样本设有MMS多媒体讯息功能,可传递声音和影像,但要留意使用的收费详情。
2个样本内置数码相机,方便拍摄,但效果远不及正式的数码相机。
预防SARS用品专辑
使用漂白水预防SARS 留意浓度不一
消费者委员会今日(5月15日)公布22种家用漂白水的测试报告,协助市民选用漂白水作家居消毒,预防SARS病毒。
测试比较了各样本的主要有效成分-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这种化学物质的浓度会直接影响漂白水杀灭病毒的效能。
结果显示各样本的次氯酸钠含量差异颇大,以重量计算,最低是2.2%,与最高的6.99%,相差超过2倍。
22个样本中只有4个列出次氯酸钠的含量,消费者实难以知悉大部分漂白水的有效成分含量。此外,半数样本甚至没有列明含次氯酸钠。
测试样本购自超级市场、家庭用品店、个人用品店、药房及药行,容量由1.5至5公升,售价介乎$8.9至$29.9。
从样本所含次氯酸钠浓度的物有所值角度来看,样本的每10克次氯酸纳价钱,最低$0.77,最高$2.89,相差$2.12。
家用漂白水是否物有所值的因素还包括所含的其他成分,例如稳定剂(可延长产品的有效期)。
若以家用漂白水消毒家居,预防非典型肺炎,一般的建议是以1:99或1:49比例来稀释。
卫生署表示,这比例是以次氯酸钠浓度5.25%来厘定。
以此浓度按1:99或1:49比例来稀释,得出的溶液会含约500ppm或1,000ppm的氯,适合大部分杀菌用途。
鉴于市面上家用漂白水的次氯酸钠含量不一,若浓度超过或低于5.25%,消委会建议市民使用作消毒时,可因应不同浓度而调整稀释的比例,以达到最佳效果。
不要过量使用家用漂白水,免致污染环境,影响身体健康。
次氯酸钠会随着时间渐渐分解,消费者不宜一次过大量购入储存,同时应购买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样本中只8个标示生产日期。
漂白水生产商、入口商或供应商应从速在产品包装上,以中英文清楚注明成分(含量)、用法、警告、急救、储存及弃置等资料,方便消费者参考。
部分测试样本可能不符合《消费品安全条列》有关双语安全标签的规定。欧洲委员会指令规定,所有含多于1%次氯酸盐液体的产品,都必须标示「警告!如与其他产品混合使用,可能会释出危险氯气」。
消委会已将测试结果交予海关。海关表示会作进一步的调查和跟进。
其他预防SARS物品
为了预防感染非典型肺炎,市民都争相购买免冲洗手液、酒精湿纸巾、消毒火酒和探热针。
消费者委会员检视了这些产品的声称和功效,提高消费者的认识和正确使用方法:
免冲洗手液 17款免冲洗手液售价由$7至$70,声称容量由30毫升至120毫升,大部分是液体状,亦有喷雾装。全部声称含酒精或乙醇。
使用60%至95%浓度的酒精杀菌最有效,浓度高于95%的杀菌效能反而减弱。
须注意的是经常使用含酒精的消毒用品会令皮肤乾燥。
酒精湿纸巾 大部分是独立包装,方便携带和使用。但小片装单用一张的话未必可清洁整双手。
消毒火酒 大部分标示含70%至95%酒精-是异丙醇或乙醇。消毒火酒一般用作消毒玩具、电话、探热针或日用品。
卫生署表示,任何声称有杀菌功能而又用于皮肤的产品,都属于医疗声称,须向卫生署注册。
部分声称能够消毒的用品,由于未标示用于皮肤,应受《消费品安全条例》规管,需要达到双语安全标签的规定。
是次调查样本未见有标示卫生署注册编号,及部分没有适当的安全标签,消委会已将有关资料交予卫生署和海关跟进。
酒精产品属易燃物品,使用时切记(a)远离火种及不要吸烟,(b)不要接触眼睛或伤口,可能会令伤口部分感到刺痛,(c)不要让儿童把玩,及(d)存放在阴凉地方。
探热针量度体温 市面主要有4类探热针:水银探热针(数元至十多元)、电子探热针、红外线体温计(数百元)和化学液晶体体温针。
各类型的分别主要在于使用方便程度和准确度。例如水银探热针较难找出读数,亦有探热针断裂漏出有毒水银的潜在危险。电子探热针容易读取,亦无水银或玻璃。
红外线体温计使用方便,但读数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有偏差,如探嘴的方向、耳垢阻塞和没有使用保护套。由于两耳的度数有轻微分别,应经常用同一边的耳探热。化学液晶体体温针,以胶片上的小点或小格子的颜色转变来测定体温,较难阅读温度。
无论使用那一种温度针,都要留意清洁的方法。
消费者宜参考5月份《选择》月刊,了解各类预防SARS病毒产品的使用方法。
今日(5月15日)选择月刊记者招待会主持:
消委会宣传及社区关系小组主席吴马太医生。
卫生署首席医生钟伟雄亦出席「预防SARS用品专辑」部分的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