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显示,两成食用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功效并不在乎。
而大部分服用保健食品的消费者健康状况都良好。
调查访问了474名有服用保健食品消费者的意见,近半数受访者经常服用保健食品。
调查显示,有66%受访者同时对服用的产品表示满意和有效。
22%受访者虽然满意服用的产品,但却认为产品无效或不太有效。
当问及他们在服用该些产品时的健康状况,有52%受访者表示健康「非常好或良好」,46%表示「普通」,认为个人健康「差」的受访者只有2%。
以上结果反映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满意度和功效的观感并非完全一致。部分受访者服用保健产品可能是由于心理因素,不计较功效。
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开始服用保健食品?大部份从亲友处获得产品的资料,第二个常见的途径是透过广告认识产品。
服用这些产品主要为「保持身体健康」,很多受访者认为保健食品成分较天然和较少副作用,比西药安全。
但5%的受访者表示曾出现副作用,包括肚痾、失眠、倦怠、头晕、口干和出汗,部份副作用是服用减肥或排毒产品后出现。
《选择》月刊的报告列出了两个服用保健食品而影响健康的个案,分别有消费者服食过量鱼肝油丸引致肝硬化,和一位长者服食灵芝孢子粉一个月出现肝中毒。
消委会于去年六月至八月期间收集了192款销售较好或较受欢迎的保健食品资料。资料来自超市、保健食品专门店、连锁药和便利店。
其中91款为传统辅助药物,例如冬虫夏草胶囊、首乌片、花旗参粉、田七粉、灵芝胶囊、云芝精华、灵芝孢子等。另外101款为营养药品,包括银杏丸、鲨鱼丸和鱼油丸等。
这些产品除了声称能增强健康,亦有「防治/保健」功能、和「舒缓轻微不适」,例如伤风和感冒,与及改善仪容,例如美颜和纤体。
调查发现消费者在六个月内的保健食品支出最高为$3,600。
消委会分析其中80个产品的标签,发现大部分产品没标明禁忌症及副作用。
此外,部分产品的声称,可能牵涉医疗方面,或须注册为西药或中成药。有关资料已交衞生署跟进。
保健食品在本港未有法律定义。现时,保健食品可能依其成分及声称功能受不同条例监管。
现时,政府只是倚赖生产商声明其保健声称的根据。再者,非药剂制品或非医药产品在推出市面前毋须向政府申请销售许可。
换句话说,巿场上保健食品的某些保健声称并没有受到监管。
消费者在决定应否服用保健食品前,应先征询医疗界专业人士的意见。
购买保健食品时,消费者必须小心阅读包装上的标签,特别是有关禁忌症和副作用的资料。属于「药剂制品」和受规管的产品,应有注册编号。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 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