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家用清洁剂标签缺乏重要资料-《选择》月刊第354期

  • 2006.04.13

消费者委员会进行家用清洁剂标签调查,检视产品有否标示足够安全资料,遇意外中毒事件,医护人员可即时对症下药。

结果显示,一些重要资料例如产品的有效成分和浓度都没有清楚标示,遇有紧急情况可能会影响救援。

接近三分一( 79 个样本中的 23 个)的样本没有任何成分标注,其中以地板清洁剂和通渠剂,与及多用途消毒清洁剂(又称为「绿水」)比较多此情况。

即使有标示成分,详细程度不一。列出详细成分的,却没有浓度资料。

有些只是笼统的描述,例如含有清洁剂、香精、抗菌剂等,无法知悉其确实有效成分和浓度,令医生未能迅速采取最有效的疗法。

在误用的紧急情况下,代理商的联络资料非常重要。超过半数样本( 79 个样本中的 43 个)没有提供制造商或代理的联络电话,其中 23 个只提供本港地址。

今次调查结果比对消委会于 1998 年进行的家用化学品双语安全资料调查,情况已有改善。上次调查发现 22.5% 的样本没有双语安全资料,今次只有4个样本仅标示中文安全资料,其馀样本都采用中、英文标示产品的存放、使用或处置的资料,符合法例规定。

近年有关非药物中毒死亡率迭有上升,医护人员极为关注家用清洁剂标签资料不足。

遇到家用清洁剂紧急中毒案件,医护人士是否取得清洁剂的详细资料,关乎人命生死,延迟治疗亦可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平均有4千至5千名人士因各类型的中毒而送院,其中4百至5百人更因而死亡,但未有只因家用清洁剂中毒的数据。

根据香港中毒谘询中心提供的资料,联合医院由 2001 年至 2005 年之间,共有 79 宗的中毒个案涉及漂白水( 25 宗)、挥发性清洁剂及腐蚀性物质( 22 宗)、多用途清洁剂( 17 宗)、清洁地板、水渠和厨房等的溶液( 15 宗)。

上述数字占了家居洁净及卫生用品引致中毒个案的 39% 。其他引致中毒的产品包括个人卫生消毒用品、除虫剂、洗洁精及洗衣粉、洗头水及肥皂、臭丸及樟脑。

消委会呼吁制造商或代理商,在产品上详列成分含量及供应商联络资料。若部分资料不便公开,起码将资料提供予统筹资料库的机构,例如香港中毒谘询中心,供医护人员于治疗中毒病人时使用。

消费者必须详细阅读产品的标签,根据指示小心使用。采取预防措施,例如戴上胶手套、确保空气流通、不要把载食物或饮品的器皿装载清洁剂,或将不同清洁剂混合,并且要确保清洁用品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消费者委员会保留所有关于《选择》月刊及网上《选择》https://echoice.consumer.org.hk/ )的权利(包括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