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69款天然/化学驱蚊产品 留意成分浓度及致敏原

69款天然/化学驱蚊产品     留意成分浓度及致敏原

新冠肺炎肆虐,不少人选择到郊野公园或行山径郊游、登山,希望摆脱口罩的束缚,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进行户外活动,谨记为家人做足防蚊准备,以免被蚊虫叮咬,也预防由蚊子传播的日本脑炎、寨卡病毒感染和登革热。巿场上有很多驱蚊产品,有些声称有机或天然,另一些则有化学成分,消费者如何选择?本会收集了69款较常见的驱蚊产品,检视产品的标签资料,然后按成分、浓度和使用形态分类,供大家参考。

测试结果

美国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2019年中测试43款驱蚊产品的结果显示,含25%至30%避蚊胺和含30%的PMD的驱蚊产品提供较长时间的驱蚊效能,多于6.5小时,部分含20%派卡瑞丁的驱蚊产品表现也好,IR3535和IBI-246的产品表现也不俗,惟含植物成分(botanicals)的产品毋须在当地注册,测试结果显示驱蚊普遍不太有效,一般低于2小时,该机构认为使用这些未经注册的产品未必有不良的影响,但可能令人暴露于有致命风险的蚊子传播疾病中。

 

2018年北京消费者协会测试了当地50款纯植物类的驱蚊贴、手带、手环等产品的效用,测试人员2只手背分别裸露40毫米x40毫米皮肤,右手没有用任何驱蚊产品,左手戴了1个驱蚊贴或1个手环样本,先后伸手放入载有蚊子的笼内,记录2分钟内停落在手部裸露范围皮肤的蚊子数量。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在打开包装立即测试驱蚊效果时,均有蚊子试图叮咬,最多的是2分钟内有6只蚊子试图叮咬;使用驱蚊产品半小时后测试,2分钟内最少有5只蚊子试图叮咬,最多的样本有12只,测试结果显示这些产品的驱蚊效能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