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是甚么?
食物银行是坊间的非政府机构,如志愿团体、环保组织等,用作设立回收及转赠食物的平台,惠及有需要的人士。
社会福利署亦在2009年开始拨款予非政府机构在全港推行「短期食物援助服务计划」,向难以应付日常食物开支的个人或家庭,提供食物援助。有关短期食物 援助服务的非政府机构及团体,可浏览以下网页:
https://www.swd.gov.hk/sc/index/site_pubsvc/page_family/sub_listofserv/id_foodassist/
捐赠有甚么要求?
食物银行接收的食物种类广泛,包括主粮(米、麵、罐头等)、用作补充营养及纤维的副粮(麦片、饼干、奶粉、炼奶等)、新鲜食品(蔬菜、瓜果、急冻肉类、熟食、麵包等)、调味品及饮品等。
即使如此,不同的食物银行也会因应人手及设备等,对捐赠的食物设有不同限制,捐赠前应先瞭解目标机构的要求才行动。
一般来说,对食物和种类和包装有以下的要求:
食物种类 | 部分机构表明不接受某些食物种类,例如含有酒精成分的食物、鱼生、寿司、蛋製和奶製等容易变坏的食物,也不接受中西成药和药材。 |
---|---|
包装 | 没有註明或已过食用期限、已开封的预先包装食物等,都不被接受。 |
市民如何捐赠?
大家可亲身到各机构的收集地点捐赠食物,部分机构更于不同地区设有收集中心,甚至在指定商场设置捐赠食物收集箱。出发前应先留意有关机构的开放时间。
假如想捐赠大量食物,则可联络机构上门收集。个别机构亦接受饮宴后的剩馀食物,亦有机构欢迎个人和团体举行食物募捐活动来收集一些需求较大、可存放较久的主食粮。
机构将如何处理食物?
为确保收集所得的食物安全,机构会先筛选和检查,决定食物可否转赠。如属预先包装食物,会检查包装是否密封完整,假如食物发霉、罐头食品的罐身膨胀、凹陷、已过「此日期或之前食用」的期限、没有清楚标示食物名称、配料和食用日期等,都会即时弃掉。
至于上门收集食物,机构会将食物放在干净的器皿并盖好,在运送途中会按需要使用保温器皿,以保持食物的温度。营办机构会为食物处理人员 (包括义工、兼职及全职员工) 提供有关处理熟食的培训。
受惠人士
往领取捐赠食物的人士需符合指定入息及资产限额并通过审查,包括低收入或失业人士、新来港人士、露宿者,以及因遭逢突变而有即时经济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等。亦有机构只提供食物予註册慈善团体,再由这些团体派发予有需要的人士。
其他计划
1. 社区雪柜—自由捐赠及取用食物
「社区雪柜」计划的创办人参考欧洲流行的分享食物及共享资源的概念,在街上设置雪柜或食物架,让任何人都可以捐赠或取用食物,藉此解决食物分配不均的问题,减少废物,推广共享资源。消费者可以捐赠新鲜蔬果、干粮、柴米油盐等,惟已过「此日期前食用」的食物则不宜捐赠。捐赠者及取用者须自行评估食物安全。计划至今已扩展至4个分享站,分别位于深水埗、北角、油麻地及东涌,详情可参阅网页(www.collaction.hk/s/foodsharinghk)。
2. 绿惜超级市场—改变大量食物被浪费的情况
你懂得分辨「最佳食用日期」与「此日期前食用」两者的差别吗?
「绿惜超级市场」的创办人向供应商低价购入将近或已过「最佳食用日期」几个月内的食物,然后以低于半价的价格转售,期望能改变每天有大量食物被浪费的情况。
食物送到货仓及出售时,职员会分别试食,以确保食物符合食用安全。顾客食用后如感到不满,可要求退货或换成礼券以换取其他食物。亦有部分食物会採用自由订价的形式出售,顾客可自行定价。
「绿惜超级市场」不时与社福机构合作,捐赠食物及宣扬惜食理念,其实体店及网店资料可参阅网页 (www.greenprice.hk)。
其实,要真正做到减少浪费食物,必须由源头做起:不要过量购买及烹煮食物;不要过度点菜;举行宴会时考虑减少主菜的数量,都有助减少浪费食物。
食得是福,「惜食」更为有福,新年伊始,一起培养「惜食」的好习惯。
想马上行动?不用急,先看看【484期《选择》月刊 关爱与惜食—捐赠食物银行的途径】,了解不同机构收取捐赠的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