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51款甜味飲品大檢測 暗藏高糖或甜味劑的健康風險

51款甜味飲品大檢測 暗藏高糖或甜味劑的健康風險

近年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標榜「低糖」、「少甜」的飲品以迎合健康一族的需要,但其實「低糖」、「少甜」是否代表完全不含糖分呢?還是以熱量較低的甜味劑(sweetener)去提供甜味?減少糖分吸收固然能降低因肥胖而影響健康的風險,但甜味劑是否代表健康呢?


甜味飲品是不少消費者攝入糖分和甜味劑的主要來源,為了解本地有售的不同飲品的糖分和甜味劑含量,及評估對身體健康有可能造成的影響,本會檢測了市面上51款不同種類的飲品,對當中的糖分和甜味劑含量進行了分析,發現不少飲品除了含有很高的糖分外,更加入了甜味劑,值得消費者關注。
 

甜味劑是甚麼?

甜味劑是代糖的一種,指任何帶甜味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或糖醇,主要作用是為食物添加甜味。在食物當中選用的代糖種類繁多,一般可根據其產生的熱量分為產生熱量的糖醇及無熱量的甜味劑兩大類,而香港法例並沒有對糖醇作出規範。

 

不同甜味劑的甜味各異,但甜度一般比蔗糖高出多倍,所以只需要使用很少的份量便能提供足夠甜味,從而減低製造食物的成本。另外,由於甜味劑不能完全被人體消化或吸收,故此不會提供能量或影響胰島素及血糖水平,所以那些須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人士,例如糖尿病患者等,一般可用甜味劑來取代蔗糖為食品增加甜味。

 

許多人都以為甜味劑全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其實有些甜味劑是由天然的植物提取的。是次研究中的4種甜味劑,3種屬於人工合成,當中包括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 Potassium/ACE-K)、天冬酰胺(Aspartame)和三氯半乳蔗糖(Sucralose),而甜菊醇糖苷(Steviol Glycosides)則由植物 - 甜菊中提煉出來。

 

what is sweet 1

 

醋磺內酯鉀

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 Potassium)的甜度為蔗糖的200倍,它不會被人體吸收或累積於體內。由於醋磺內酯鉀在高溫下較為穩定,所以多與天冬酰胺混合使用,以改善天冬酰胺的不穩定性。由2003年開始,已有二十多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歐盟等批准在食品中使用醋磺內酯鉀。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Aspartame)是目前最廣為使用於飲品的甜味劑,較廣為人知的零售品牌例如「Equal」。它的甜味約蔗糖的180-250倍,而且不具苦味,但天冬酰胺在高溫下不穩定,其甜味會因長時間在高溫下而消失,所以無法用於烘焙或須高溫消毒的食品,目前廣泛使用於糖果或低熱量飲料中。

 

天冬酰胺屬於第一代的甜味劑,已經通過多項毒理和臨床測試,全球有九十多個國家准許使用此種甜味劑。但由於天冬酰胺中含有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因此不適合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的患者使用,否則有可能令腦部嚴重受損,造成智力發展問題。苯丙酮尿症是一種遺傳性代謝缺陷,是由於身體未能代謝苯丙氨酸這種氨基酸而成的。如果不接受治療,苯丙酮尿症可能引起智能障礙、癲癇發作、帶來行為問題以及精神疾患。苯丙酮尿症在亞洲地區並不常見,在中國的初生嬰兒中,約一萬六千五百人中就會有一名嬰兒被診斷患上苯丙酮尿症。

 

由於苯丙酮尿症在歐美相對較為普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歐盟已訂立法規要求所有含有天冬酰胺的食物或飲品印有「Phenylketonurics: Contains phenylalanine」的警告字句,以提醒苯丙酮尿症病人當中的風險,但香港則沒有相關的法規要求。苯丙酮酸尿症病人或對某些甜味劑敏感的人在選購食物時,應細閱食物標籤,看看食物是否含有有關的甜味劑。

 

what is sweet 2

 

三氯半乳蔗糖

三氯半乳蔗糖(Sucralose)是唯一以蔗糖為原料的甜味劑,甜度可達蔗糖的600倍。這種甜味劑甜度高,而且相對穩定,不會提供熱量亦不影響血糖,故已逐漸取替天冬酰胺。有研究指出三氯半乳蔗糖在高溫烹飪下有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質氯丙醇(chloropropanols)。亦有外地研究指出,大量食用三氯半乳蔗糖可能會阻礙腸道內的益菌生長,從而影響腸道健康,因此科學家仍在進行更多相關的研究去證實其關聯性。

甜菊醇糖苷

甜菊醇糖苷(Steviol Glycosides)是其中一種最新准許可在香港使用的甜味劑,不少食品製造商會把甜菊醇糖苷標榜為「天然甜味劑」。其實甜菊醇糖苷是在1931年由法國科學家從草本植物甜葉菊(Stevia rebaudiana)中提煉出來的。視乎甜葉菊葉子的栽培品種和所採用的提取及淨化程序,甜菊醇糖苷內含有不同的成分組合,所以不同品牌的甜菊醇糖苷都可能會有不同的味道。

 

世界衞生組織(WHO)在2011年完成及發表甜菊醇糖苷的研究報告指出甜菊醇糖苷的毒性偏低,不會損害人類基因或令人類患癌,現訂立的每人每日的允許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4毫克。

 

表一:4種常用於飲品的甜味劑的安全性資料
名稱

醋磺內酯鉀

 

Acesulfame Potassium (Acesulfame K)

天冬酰胺

 

Aspartame

三氯半乳蔗糖

 

Sucralose

甜菊醇糖苷

 

Steviol Glycosides

食物添加劑編號E950/950E951/951E955/955E960a/E960/ 960
甜度 [和相同分量的蔗糖比較]高200倍高180-250倍高600倍高300倍

JECFA訂定甜味劑的每日可攝取量

[毫克 (以每日每公斤體重計算)]

1540154

GSFA建議「飲品類」食品最高濃度

[毫克/千克]

600600300200

註 : JECFA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為國際糧農組織及世界衞生組織 聯合之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

GSFA (Codex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為法典食品添加劑通用標準

 

 

為了減少癡肥(Obesity)和糖尿病風險,全球已有超過十八個國家對含糖飲品徵收糖稅,令不少飲品公司改變飲品配方,改以甜味劑作調味。但與此同時,亦有不少國家開始關注甜味劑的安全,例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nited Arab Emirates)和挪威(Norway),除對含糖飲品徵收糖稅外,分別在2020年和2018年開始對含甜味劑的飲品亦徵收稅項。由此可見,甜味劑的健康風險亦不容忽視。

甜味劑可帶來的健康風險

與患上循環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旗下的科學家統籌的大型公眾健康研究報告中的數據,參與研究的四十多萬人當中,每天飲用兩杯或以上250毫升含有糖或甜味劑的無酒精碳酸飲品的人,相比每月飲用少於一杯含甜味劑無酒精碳酸飲品的人,其死亡率高出分別8%及26%。報告指出每天飲用含甜味劑的飲品,會與增加患上循環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例如冠狀動脈疾病(簡稱冠心病)和中風等。報告結果與同年美國婦女關懷研究資訊(Women Health Initiative,簡稱WHI)發表的內容吻合,故此引起不少消費者關注甜味劑的安全。

 

以上研究只向消費者提供了相關數據,但未能確實了解哪類甜味劑的影響和為什麼甜味劑跟患上相關疾病有關,所以歐盟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正重新檢視甜味劑的安全性,所以本會提醒消費者不應以為飲用以甜味劑代替糖的飲品便較為健康而可以過量飲用。

以甜味劑飲品取代普通含糖的飲品或可達短暫減肥效果 長遠卻有機會越減越肥

不少減肥人士或會以「甜味劑飲品」代替普通含糖飲品,藉以減少糖份吸收而達到減肥效果。雖然減少攝入糖分或可以短暫地令體重減輕,但要維持健康的體重,改變飲食習慣和做適量的運動才是長遠之計。而事實上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飲用甜味劑飲品有機會增加人體對甜的食品的慾望,因為甜味劑的甜度很高,經常食用含甜味劑的食物有機會過度刺激味蕾,令人追求味道更甜更濃的食物。另外,亦有不少人以為減少了飲品中的糖分吸收,所以就可以進食其他含糖的食品,結果最終攝入一樣甚至更高的糖分,因而未達到減肥的效果。要達到真正的減肥效果,應該同時減少食用含天然糖分和甜味劑的食物,以清水或茶代替含甜味飲品、多吃天然食物例如生果和蔬菜等,慢慢便能夠降低我們對甜點或高甜度飲品的慾望。

過量攝入甜味劑有機會影響腸道健康

部分研究報告指出甜味劑雖然不能被身體吸收,但或有機會令腸道菌叢產生不良反應,影響腸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