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集运服务大检阅 送货时间、收费大不同

集运服务大检阅 送货时间、收费大不同

想从外地网站购买心仪商品,却因为卖家不提供货件送港服务或运费太昂贵而烦恼?要解决外地购物网站的送货限制,市场上有不少转运及集运公司提供托运货件回港服务,声称透过集合运送不同顾客的货件以减低运费。本会以一般消费者的身份,实试网购后经12间转运及集运公司将货件由日本转运至本港,以比较不同转运及集运公司的收费及服务表现。结果发现若转运公司按货件的体积重量收费,平均收费会较按货件实际重量收费的公司高接近1倍,而各转运公司托运所需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

实试体验

为比较不同转运公司的收费及服务表现,本会以一般消费者的身份,实试从较受本地消费者欢迎且货件转运需时较短的日本网站购物后,经12间转运公司将货件由日本转运至本港。

 

是次实试在今年4月下旬至5月期间进行,实试员于指定日子,从某日本网站购买指定的商品,包括易碎品、较轻但体积较大的商品及较长的商品,并要求网站将购得的商品送往调查的12间转运公司位于日本的中转仓。各公司的中转仓最终分别收到3个包裹,包裹的内容如下:

 

交易1:1只陶瓷杯+1只陶瓷碟+1件雪柜用的收纳胶盘,要求1次过送货(下称「包裹1」)。

 

交易2:10条毛巾(下称「包裹2」)+ 1个可伸缩收纳架(下称「包裹3」),要求购物网站于指定日子分2次送货,即2件包裹有各自的当地运输追踪编号。

 

 

transaction

 

实试员再按各转运公司的指示进行申报、合并所有货件(如适用)及完成相关的手续。取货方式划一为自行取货,并优先选取最邻近北角且属于转运公司自设的自提点或门市。

5间公司最终按体积重量计算运费

所有调查的转运公司皆有让顾客于付款及取货前知悉包裹的实际重量、体积重量及/或收费重量,其中4间公司(#3、#4、#7及#9)同时提供包裹的长阔高,有助顾客评估运费是否合理。

 

7间公司(#1至#5、#10及#12)最终按3件包裹的实际重量收费,收费重量合共8磅或3.5公斤,总收费由$176(#2、#5及#10)至$254(#12)不等,平均总收费为$201。余下5间公司(#6至#9及#11)则按包裹的体积重量收费,总收费重量分别由12至18磅或由7至11公斤不等,较按实际重量收费的公司为高,而总收费由$264(#7)至$528(#9)不等,平均总收费($395)较按实际重量收费的公司高接近1倍。

 

除本会未能得悉其中5件包裹(来自#1、#4及#6)在转交中转仓前的包装外,其余31件包裹由本会取得后量度其重量或计算其体积重量,发现绝大部分与转运公司报称的重量相同或相若,均未有影响收费重量。只有「MillionDEAL」(#8)与本会计算的收费重量有明显差异。「MillionDEAL」(#8)以每半公斤为单位收取运费,根据该公司的系统纪录,包裹1的收费重量为3公斤(未有列明包裹的长阔高供顾客参考),而实试员量度货件的长阔高(约35.5x26x16厘米)后,再以该公司的公式计算体积重量,发现包裹1的体积重量约为2.46公斤,相应的收费重量为2.5公斤。实试员遂向#8的客户服务查询,客户服务员表示根据纪录,包裹1的长阔高为36x26x17厘米,体积重量为2.65公斤,因此会收取3公斤的运费。

 

package 2

(左)是次实试发现即使向同一网店购买相同的商品,网店亦可能使用不同的包装,以致各转运公司的收费重量有较大的差异。(右)部分中转仓自动将包裹2重新包装后的体积与商品本身的体积相若,有助节省运费。但要留意,顾客或需自行承担货件重新包装后内里货品(特别是易碎品)于运送途中损坏之风险。

5间公司合并货件后成功节省运费

是次实测成功指示6间(#1、#2、#4、#7、#9及#10)将3件包裹合并计算运费,当中3间公司(#1、#4及#7)合并计算运费的服务,让实试员节省了1磅或半公斤的相应运费。「Buyippee」(#3)因未有于申报页面提示需合并的货件要同时间申报,故实试员未有将交易1及交易2合并申报,最终只有交易2的2件包裹成功合并收费,节省了半公斤的相应运费,而交易1的包裹则独立计算运费。「Gobuyship」(#5)则因实测员一直未能成功申报包裹1,只能将包裹2及3合并(详见「实试体验」),幸而未有影响收费重量。与逐件包裹计算运费相比,合并后#5的收费重量少了1磅。

 

package 3

货件可供一并提取需时相差17天

按照日本速递公司的送货纪录,3件包裹于今年4月28日均已先后送至中转仓,由当日起计,实试员于5天(#6)至22天(#8)后〔以历日(calendar day)计,当中4月29日及5月3至5日,合共4天为日本国定假日〕,陆续收到各转运公司通知3件包裹已送到指定的自提点供实试员一次过提取。惟实试员从「Gobuyship」(#5)自提点取货当日(5月17日)发现#5未有交予包裹2,实试员随即致电#5反映情况,#5翌日以电邮回复表示遗漏的包裹2会于1个星期内送到。至5月25日,实试员终收到包裹2已到达自提点可供提取的电邮通知。

实试体验

货件尺寸量度错误  可致多收10倍运费

包裹1送至「Buyippee」(#3)的日本中转仓后,#3系统纪录指包裹的长阔高为48x43x40厘米,体积重量为16.512公斤,实际重量为1.1公斤。由于长阔高总和超过120厘米,因此将按体积重量收取运费$850(每公斤$50x17公斤计),连同手续费$20,合共$870。实试员认为包裹的尺寸及运费不符预期,因此向#3查询并即日收到#3回复表示货件尺寸量度错误,已更正尺寸(36x26x16厘米)及转为按实际重量1.1公斤收取运费$75(每公斤$50x1.5公斤计),加上手续费$20,总收费更正至$95。#3回复本会时表示公司采用自动量度货件重量及尺寸的机器,因此有可能出错,若顾客对货件尺寸及重量有疑问,可向客户服务查询并要求再次量度。


声称未能证实包裹属于实试员

日本速递公司已于今年4月22日将包裹1送至「Gobuyship」(#5)当地的中转仓,惟#5的系统一直未有包裹1的入库纪录,故实试员多次向#5查询。直至4月30日,方收到#5回复表示包裹上显示的会员编号与实试员登记的电话号码不相符,并表示其系统没有实试员的电话号码纪录。实试员遂登入系统查看,确认系统内纪录的电话号码正确,而送货地址亦填上正确的会员编号及姓名。#5职员之后要求实试员提供日本送货地址及姓名以协助跟进。直至5月3日,#5以电邮表示系统已更新,可以合并订单,但由于系统仍未有包裹1的纪录,合并操作因而一直搁置。期间实试员一直跟进情况,#5继续表示包裹上的会员编号不属于实试员,而货件正空运至香港。实试员遂先指示将包裹2及3从日本送至香港,并要求#5以人手操作将包裹1与包裹2及3合并收费。#5期间表示3件包裹属于不同会员户口,不可以合并,惟实试员一直只使用1个户口。最终于5月17日取货时,3件包裹未有如要求合并计算,幸而是次的收费重量不受合并与否影响,2种计算方法皆为8磅。而实试员再次核对包裹1上的资料,发现会员编号是正确的,情况并非如#5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