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模拟赌博游戏 青少年或更易成瘾

模拟赌博游戏  青少年或更易成瘾

多数人在乘搭交通工具时都会使用智能电话打发时间,其中不难发现身边乘客游玩扑克或麻雀等模拟赌博游戏。虽然该些游戏表面上不属于金钱赌博,但有研究指长期游玩尤其会对青少年等年轻玩家构成心理影响,有可能增加他们日后遇上赌博问题的机会。有见及此,本会实试了6款模拟赌博游戏,检视它们令人持续游玩的因素和营运手法等,并就此专题访问了临床心理学家,希望能提高大众对游玩赌博游戏方面的警觉和意识。

总结与建议

本会一向致力于消费者教育,而青少年作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多份研究报告指出,模拟赌博游戏或会增加玩家遇上赌博问题的机会,而身心正值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则更易受到影响。是次调查又发现模拟赌博游戏具多种内购项目及收费服务,当中部分商品价格不菲,若青少年未有扎实的理财观念,可能因持续游玩和过度消费而陷入财务困境,背后隐忧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本会认为,学校和有关教育团体可针对模拟赌博游戏的范畴再作探讨,从而加强识别和主动接触有赌博问题的高危群组,及早介入并减低青少年赌博成瘾的机会。游戏开发商方面亦应改善现行做法,以严谨态度验证玩家年龄,以防止未成年人士过早接触赌博活动,同时可考虑加入玩家自愿退出内购的功能,以及清楚展示抽奖时各奖品的中奖机率等,履行其社会责任。

 

然而,赌博失调亦可以影响成年人。与青少年相比,成年人往往有更多收入,若他们因逃避生活压力而沉迷于赌博游戏,以致「课金」过度甚或涉足金钱赌博,背后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可能更为沉重。再者,成年人通常较为独立,不受他人监管或督促,当他们因赌博成瘾以致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时,情况或已相当严峻。因此,成年人在游玩模拟赌博游戏时亦应保持理性,切勿过分沉迷和过度消费,如遇到成瘾问题亦应尽早寻求协助。

 

另外,现行的《赌博条例》似乎未能完全有效地针对各式各样的网上博彩行为以及与赌博性质相似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模拟赌博游戏。同样地,法例暂未有明文禁止未成年人士参与赌博,现时的相关责任仅落在签发赌博牌照的附带条件之上,这非但不能有效地针对未成年人士参与网上博彩以及与赌博性质相似的行为,而其阻吓性及对未成年人士的保障亦不足够。政府应就以上方面研究修例,并考虑参照海外多国的倡议,就战利品箱等具赌博性质的游戏项目引入更多监管机制,藉此保障年轻一代与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 模拟赌博游戏或含大量内购项目,而付费抽奖与战利品箱的中奖机率或不透明,玩家购买前宜考虑自身的经济状况与实际需要,避免过度消费;
  • 假如购买内购项目后希望退款,宜细阅退款政策并切忌使用有关商品,并须于指定时限内提出申请;
  • 模拟赌博游戏的中奖机率与真实赌博的未必相同,于游戏中获胜并不代表同样可于金钱赌博中成功;
  • 适当控制游戏时间,切勿过份沉迷或依赖游戏逃避现实;
  • 游玩模拟赌博游戏的玩家,可考虑关掉惯用帐户的「个人化广告」设定,减少接触其他赌博游戏的宣传广告;
  • 如怀疑患上赌博失调,应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以评估自身情况;
  • 家长如有需要,可利用「家长监控」设定,限制子女于电话下载特定分级的应用程式。

游玩模拟赌博游戏会否被视为赌博?如是者,相关行为会否受到《赌博条例》规管?

香港大律师公会副主席、资深大律师陈政龙先生表示,一般而言,视乎个别模拟赌博游戏的实际操作,游玩该模拟赌博游戏可能被视为赌博,因而有可能受到《赌博条例》规管。

根据《赌博条例》第2条,赌博(gambling)包括博彩(gaming)、投注(betting)及收受赌注(bookmaking),惟条例并没有就何谓投注作出定义。根据普通法,投注一般是指以金钱或其他价值押注在不确定或存疑事项的结果上或支持某种肯定或预测(the staking of money or other value on the outcome of an uncertain event or doubtful issue or in support of an affirmation or forecast – Queen v Currency Brokers (HK) Ltd [1987] 6 HKLR 1136)。例如,游玩模拟赌博游戏中的老虎机可能被视为投注,因为玩家可能以游戏内的货币押注在游戏结果此不确定的事项上,而该货币可能被视为具有价值。

若游玩模拟赌博游戏可构成投注,接受投注者或会被视为条例第2条的收受赌注(bookmaking)。根据条例第8条,任何人向收受赌注者投注即属犯罪,如首次定罪,可处罚款$10,000及监禁3个月。

假如游玩以上游戏或购买内购项目有机会赢取实体奖品,相关行为又会否受到规管?

若游玩模拟赌博游戏或购买内购项目,可让玩家有机会赢取智能电话等具价值的实体奖品,除了可能被视为构成投注外,相关行为亦或可能增加游玩该游戏而被博彩条例规管的可能性。

「博彩」(gaming) 指进行任何博彩游戏(game)〔可以包括碰机会取胜的博彩游戏(game of chance)、凭机会结合技巧而取胜的博彩游戏(game of chance and skill combined)〕或参加任何博彩游戏,以赢得金钱或其他财产(property),不论任何进行该博彩游戏的人是否有输掉任何金钱或其他财产的风险。

视乎游戏的实际操作,玩家游玩模拟赌博游戏以赢取或以游戏内的货币换取实体奖品,该实体奖品有可能被视为财产。然而,应用程式内的货币亦可能只是「帐户余额」的数码表示而无其他定义或识别,有关货币转移亦可能只涉及该数码表示的加与减,未必涉及该货币的实质转移,未必构成条例下的「财产」。因此,模拟赌博游戏是否构成条例下的「博彩」或有争议。

值得留意的是,尽管根据条例第3条,赌博包括博彩属非法,博彩会否构成刑事罪行仍须考虑条例下相关的刑事罪行条文。例如根据第6条,在赌场内赌博即属犯罪,如首次定罪,可处罚款$10,000及监禁3个月。然而,该些条文往往与实体处所有关,或未能完全地反映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赌博失调(gambling disorder)被归类为「非物质相关障碍症」(non-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某程度上亦被视作成瘾行为,与其他成瘾(例如吸毒)之间有相似之处,可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等不同程度。有不少研究亦确认了赌博失调与脑科学病理基础具有相同特质。

DSM-5-TR描述了9项不同的赌博失调特征。假如某人在12个月内,持续或经常展现下列赌博行为问题的数量达4个或以上,且相关行为与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无关,则代表有机会已患上赌博失调:

 

  1. 需要不断增加赌博的注码来得到所渴望的刺激;
  2. 当尝试减少或停止赌博时,会感到心绪不宁或容易发怒;
  3. 反复尝试控制、减少或停止赌博行为,但都不成功;
  4. 脑海里经常充满着关于赌博的事情(例如常常想着以往的赌博经验、计划下一次怎去再赌、不停想着如何找到赌本);
  5. 经常以赌博来纾解不快的情绪(例如无助、内疚、焦虑、抑郁);
  6. 当赌输钱后,经常改天再来要赢回输了的钱(「追回」损失);
  7. 为了隐瞒赌博的参与程度,不会说真话;
  8. 因赌博行为危及或失去一段重要的关系、一份工作或升学或就业机会;
  9. 依靠他人提供金钱协助,来解决因赌博所引起的财务困境。


本地研究亦指出,有40%的问题赌徒于青春期或成年初期已进行第一次赌博。因此,家长可留意以下特征,及早察觉子女是否有赌博失调的风险:

 

  • 经常无故缺课
  • 对事情有所隐瞒
  • 学业成绩转差
  • 性格或情绪过敏
  • 向家人朋友借钱
  • 家中无故失窃
  • 突然购入昂贵的智能电话、名牌饰物等
  • 因花光金钱未能购买午餐
  • 经常提及与投注、波盘、赛马或赌博相关的情报


假如发现子女有疑似沉迷赌博的征状,家长应及时与子女沟通和正视有关问题,并在必要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协助。

如出现疑似赌博失调征状,应向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寻求协助及评估自身情况。赌博失调的治疗方式一般可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平衡患者的脑内神经传递物质(例如是多巴胺、正肾上腺素),从而减低与赌博失调相关的征状;心理治疗则包括行为治疗(behavioural therapy)、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以及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另有研究指出心理动力治疗(psychodynamic therapy)、简单介入、正念疗法,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亦有助改善与赌博相关的征状。心理治疗一来可帮忙患者正视其赌博问题,以及是自身与家人在生活方面的失衡状况,透过增强动机去改变现时处境,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二来亦有助患者发掘与运用其内在资源,以应对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压力等。

梁博士提醒,青少年一般较少会因为赌博问题而主动求助,因此家长和学校可加强对有关游戏的认识以及成瘾方面的求助方法。相关团体亦可主动接触可能有赌博问题的高危学生,及早介入并尽量减低青少年赌博成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