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湿疹 中医内外入手有疗法

湿疹 中医内外入手有疗法

湿疹(异位性皮肤炎;eczema/atopic dermatitis)是常见的皮肤病,不具传染性,中医又称之为「湿疮」,患者的皮肤会出现干燥、痕痒、红肿、水疱,严重者更会有出血或渗液等情况,影响日常作息以至生活质素。根据国际文献,香港有近3成的儿童曾患有湿疹,可见湿疹在香港是十分普遍的疾病。

 

中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病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学说,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临床观察更显示中医治理湿疹的总有效率高达8成。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湿疹的成因与常见的治疗方法,供消费者参考。

针灸及外用中药

指寸法

 

根据中医学,人体的穴位是经络气血汇聚和输注之地,遍布全身,而不同的穴位各有其保健功能。以针灸手法适当地刺激穴道可以调理阴阳,扶正祛邪,达致防治疾病的效果。下列是中医师在治疗湿疹时较常采用的穴位,患者闲时亦可按压,有助改善湿疹症状。

 

中医师取穴时多用「指寸法」:「一寸」同拇指的阔度,「二寸」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拼合时的横阔面,「三寸」是食指至尾指的指幅。

穴位

风池:风池位于后颈的枕骨下方,左右两侧之凹陷处。其功效为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除湿止痕、行气止痛。此穴主管人体的水分代谢,多按摩可预防水湿滞留,消除水肿。   

 

曲池:曲池的取穴位置为手肘屈曲时横纹的顶端处,有解热祛湿、散风止痕、疏通筋络、调理气血之用,对治疗湿疹等皮肤病功效显著。   

 

合谷:(此穴有催生作用,孕妇忌用)合谷是人体其中一个最常用且功效多的穴位,位置为虎口之肌肉隆起处,不但能疏风清热、纾缓疼痛,还可宣通气血、开关通窍。

 

血海:血海位于膝盖内侧上二寸,大腿内侧肌肉之隆起处。该穴主治血证,能养血祛风,有助消除慢性湿疹等的血虚风燥症状。           

 

阴陵泉:阴陵泉的位置在膝盖骨内侧的下方凹陷处,于此穴施针或按压可促进血液循环、驱除胃寒、健脾化湿。   

 

三阴交:(此穴有催生作用,孕妇忌用)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三寸,为足部三条阴经的交会处。此穴的功效包括健脾益血、调理肝肾、疏通气滞,多按压有助排走身体水湿。

 

足三里:足三里取穴于膝盖外侧下三寸,能调和气血、治理脾胃、解郁保肝、疏风化湿,能帮助缓解体内湿气。

 

对于急性湿疹,中医师亦会在患者的特定穴位刺络放血,有时配以拔罐帮助排出热毒和病邪,能收泻火清热、消肿止痕、疏通经络、活血祛瘀之效。放血疗法一般只会使针口流出少量血液,疗效快且副作用少,对实证热病尤其见效,惟不适合孕妇、贫血、有出血性疾病、身体较虚弱等人士。

湿疹患者大多会感到皮肤痕痒难当,中药外洗法和中药膏等辅助治疗可帮助消除痕痒不适,防止病人因搔痒而抓伤皮肤,有助皮肤早日愈合。

外洗

芫荽性味辛温,有透疹功效,惟未必适合湿疹患者作浸洗之用

芫荽性味辛温,有透疹功效,惟未必适合湿疹患者作浸洗之用

外洗法通常以金银花、野菊花、马齿苋、地肤子、白鲜皮、苦参等药材煎水浸洗患处,具清热解毒、祛风止痕等功效,能缓解皮肤不适。使用外洗中药时切忌把药液煮得过浓,而浸洗时间也不宜过长,每次浸洗保持在10分钟内为佳,以免刺激皮肤,造成反效果。

 

芫荽水是流传已久的湿疹外洗偏方,然而根据《中华本草》记载,芫荽性味辛温,具透疹作用,有助透发麻疹和水痘,但用于热盛、皮肤破损严重的湿疹反而有机会加重病情,患者使用坊间偏方时应多加谨慎。

中药膏 

 黄连膏主要成分为黄连、黄柏、姜黄、归尾等,能泻火解毒、消肿止痕

黄连膏主要成分为黄连、黄柏、姜黄、归尾等,能泻火解毒、消肿止痕

紫云膏是广为人知的湿疹中药膏配方,原称「润肌膏」,早见于明代医书《外科正宗》。该药膏主要成分为紫草和当归,紫草性寒,能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当归性温,可补血活血、改善血虚。此膏有清热、滋润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之效,适用于皮肤干燥、渗液较少的慢性湿疹。

 

黄连膏、苦参膏也常用以纾缓湿疹症状,主要成分为黄连、黄柏、姜黄、归尾,以及苦参、黄芩、地肤子等,该两种药膏皆能泻火解毒、消肿止痕,对减轻急性及亚急性湿疹的红肿灼热、痕痒不适有一定疗效。

 

惟患者须注意,每个人的体质与用药忌讳均有不同,例如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症)患者切忌使用含黄连、金银花、牛黄、腊梅花、珍珠末等的中药方剂,而孕妇则须避用红花、薏苡仁等药材。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消费者若有不适,应适时求诊并遵从医嘱服药,不宜自行调配药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