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款花生酱测试 多「脂」但有「营」?

20款花生酱测试 多「脂」但有「营」?

又香又滑的花生酱是不少人的至爱,有的喜欢早餐涂抹面包多士,有的则用来制作下午茶的西多士;但坊间亦有花生酱多脂肪、不宜多吃的说法,所以本会在市面搜罗了20款花生酱样本进行测试,结果发现2款样本检出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高于欧盟上限。

测试结果

沙门氏菌及苯甲酸

所有样本没有检出致病菌沙门氏菌,及防腐剂苯甲酸。

 

黄曲霉毒素 两款超欧盟标准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属(Aspergillus spp.)菌系所产生的霉菌毒素,在食物中的状态稳定,很难完全清除,亦不易在一般烹调过程中被分解。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可由短时间内摄入高剂量黄曲霉毒素引起。急性中毒的症状包括呕吐、腹痛和黄疸等,严重的可导致死亡。而慢性黄曲霉毒症与免疫抑制、癌症和其他生殖障碍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第1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黄曲霉毒素B1、B2、G1及G2四类,黄曲霉毒素M1及M2则是黄曲霉毒素B1及B2的羟基化代谢物。香港《2021年食物内有害物质(修订)规例》规定上述四类黄曲霉毒素总和的最高含量,花生酱属于该规例中的「任何其他食物」类别,其最高含量为每公斤不可含多于10微克。欧盟就供人类直接食用或用作食品成分的花生和其他油籽及其加工产品(用于制作精炼植物油的粗植物油除外)订定黄曲霉毒素B1及黄曲霉毒素总和的最高含量分别为每公斤2.0微克及4.0微克。

 

测试发现12款花生酱样本(#2、#4、#5、#6、#8、#9、#10、#12、#17、#18、#19及#20)检出黄曲霉毒素,其检出的总和为每公斤0.23微克至4.94微克,全部符合香港法规要求。惟「优味」(#9)及「新竹福源」(#10)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出欧盟的上限,而「新竹福源」(#10)的总黄曲霉毒素含量亦超出欧盟的上限。

 

镉 全部没有超出内地上限

全部样本均检出微量镉(cadmium),检出量由每公斤0.015毫克至0.342毫克。现时,食品法典委员会未有就花生或花生产品制订镉含量的标准,而香港亦未有就相关产品订定镉的最高含量上限。参考内地标准GB2762-2022《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就花生订定镉的最高含量为每公斤0.5毫克,没有样本超出内地上限。

 

塑化剂 10款验出DEHP

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又称为塑化剂(plasticiser),具亲脂性(lipophilic),是一种可提高塑胶的弹性和柔软性的化学物质,最常用于硬塑料如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而软塑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则较少机会含有塑化剂。对于较高温度、较长接触时间及脂肪含量较高或酸性的食物,塑化剂的迁移量亦会较多。因此,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在生产、储存、运输及包装时均有机会与塑胶接触而被塑化剂污染。有研究指出塑化剂是内分泌干扰物质,长期进食可能会影响实验动物生殖系统的发展及发育,以及其他器官例如肝脏、肾脏等。

 

是次测试了5种塑化剂(DEHP、DBP、DIDP、DINP及BBP),欧盟法例订明这5种塑化剂只可用于接触非油性食物的一次或多次使用物料和物品,并不适用于接触及盛装油性食物的物料,相关法例亦订定塑化剂DEHP和DBP的特定迁移限量分别为每公斤(以食物的含量计)不多于1.5毫克及0.3毫克,而DIDP及DINP的合计特定迁移限量为每公斤不多于9毫克,BBP的特定迁移限量则为每公斤不多于30毫克。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订明这五种塑化剂的行动水平与欧盟标准相同。

 

是次测试显示,10款检出DEHP,每公斤检出0.12毫克至0.75毫克,检出量最高的样本是「家之宝」(#7);2款检出DINP,分别检出每公斤0.97毫克及1.1毫克,检出量最高的样本是「The Nutter Company」(#13);所有样本的检出量均没有超出食安中心的行动水平和欧盟上限;另没有样本检出BBP、DBP及DIDP。

 

总脂肪 19款属高脂食物

根据食安中心的资料,每100克食物含超过20克总脂肪的为「高脂」食物;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每100克固体食物含不超过3克总脂肪为「低脂」食物。

 

以每100克计算,全部花生酱样本的平均总脂肪含量为45.7克。19款样本属「高脂」食物,含量最高的样本是「优味」(#9)(52.8克);而含量最低的样本是「Topvalu Bestprice」(#6)(12.9克),但不属「低脂」食物。两者的总脂肪含量相差约3倍。

 

世卫建议脂肪摄取量应占人体每日所需能量的15%至30%,以一个60公斤体重(每日能量摄入量2,000千卡)的成人为例,每日应进食少于66克总脂肪。而每日摄入1,450千卡能量的6岁女孩,每日应进食少于48克总脂肪。适量的脂肪能提供热量及身体必需的脂肪酸,储存在脂肪组织内以保护内脏及有助维持体温,脂肪亦负责运送脂溶性维他命,例如维他命A、D、E 及 K,但若过量摄取,会增加患上心脏病、肥胖症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以总脂肪含量最高的样本#9为例(每100克含52.8克总脂肪),进食一份食用分量(32克,2汤匙),即摄入约16.9克脂肪,占成人每日建议摄入量约26%;亦占6岁女孩每日建议摄入量约35%。

 

饱和脂肪酸  食用1份可占
每日摄取上限约20%

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来自动物脂肪,会增加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以每100克计算,花生酱的平均饱和脂肪酸含量是8.92克。含量最高及最低的样本分别是「优味」(#9,13.62克)和「Topvalu Bestprice」(#6,3.56克),两者相差约2.8倍。以1个每日摄入2,000千卡的成人计算,食用1份(32克)样本#9便会摄入约4.4克饱和脂肪酸,占世卫建议的每日摄取上限(22.2克)约20%。

 

反式脂肪酸 一半样本验出微量

反式脂肪酸会增加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同时又会减少「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长期进食大量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是次有一半花生酱样本没有检出反式脂肪酸,其余一半样本检出反式脂肪酸含量为每100克0.11克至0.19克,均达到标示为0克反式脂肪的定义要求。含量最高的样本是「新竹福源」(#10)。以1个每日摄入2,000千卡的成人计算,食用1份30克样本#10便会摄入约0.057克反式脂肪酸,占世卫建议的每日成人摄取上限(2.2克)约2.6%。

 

单元不饱和脂肪酸
虽有益但过量会致肥

世卫建议应以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及单元不饱和脂肪酸来取代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有助于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和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有益处,但仍属于脂肪,而每克脂肪可提供9千卡的能量,长期过量食用会导致体重增加。

 

是次测试结果显示,每100克花生酱样本的平均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23.68克。含量最高及最低的样本分别是「M&S Food」(#18,39.03克)和「Topvalu Bestprice」(#6,5.50克),两者相差约6倍。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最高与最低含量相差约7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的资料,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奥米加3(n-3)次亚麻油酸(α-linolenic acid,ALA)及奥米加6(n-6)亚麻油酸(linoleic acid,LA)是身体不能自行制造的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只能靠食物来摄取。ALA在体内能转化成奥米加3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及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不过每个人体内的转化能力不同。适量摄取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有助胎儿及发育中儿童的皮肤、视网膜和脑部神经的发展。

 

是次测试结果显示,每100克花生酱样本的平均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10.98克,含量最高及最低的样本分别是「The Nutter Company」(#13,19.14克)和「Pic's」(#11,2.34克),两者相差约7倍。

 

牛油 vs 花生酱 vs 牛油果

3款属低糖食物

糖能提供热量,但摄入过多会增加蛀牙、超重、肥胖和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成人及儿童的每日游离糖摄入量应降至每日总能量摄入量的10%以下,如再进一步减至每日总能量摄入量的5%以下能更有效减少蛀牙。以每日摄取2,000千卡能量的成年人计算,每日游离糖的摄入量应少于50克。而每日摄入1,450千卡能量的6岁女孩,每日游离糖的摄入量应少于36克。

 

根据食安中心的资料,每100克固体食物含超过15克糖为「高糖」食物;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每100克食物含不超过5克糖为「低糖」食物。以每100克计,全部花生酱样本的平均糖含量为9.89克。3款样本属「低糖」食物,分别是「Pic's」(#11)、「The Nutter Company」(#13)及「WHOLE EARTH」(#14),含量由4.0克至4.6克;含量最高的样本为「Topvalu Bestprice」(#6)(28.2克糖),属「高糖」食物,进食1.5汤匙(24克)#6,即摄入约6.8克糖,占成人每日建议糖摄取上限约13.6%。对于1个每日摄取1,450千卡能量的6岁女孩,进食同等分量的#6便达每日摄取上限约18.9%。

 

全部样本都不属高钠食物

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每100克食物含不超过120毫克钠可称为「低钠(或盐)」;含不超过40毫克钠可称为「很低钠(或盐)」;而含不超过5毫克钠更可称为「无钠(或盐)」。根据食安中心的资料,若每100克固体食物含超过600毫克钠,属于「高钠」食物。

 

测试结果显示,以每100克计,全部花生酱样本的平均钠含量为236毫克。4款样本属「无钠」食物,分别是「Mother Earth」(#1)、「Pic's」(#11)、「The Nutter Company」(#13)及「fifty 50」(#17),其钠含量由1.3毫克至4.0毫克;「M&S Food」(#18)属「很低钠」食物,含量为38毫克;2款样本属「低钠」食物,分别是「Topvalu Bestprice」(#6)及「新竹福源」(#10),含量为62毫克及68毫克。

 

「SKIPPY」(#3)为钠含量最高的样本(470毫克),惟不属「高钠」食物。以每日摄取2,000千卡能量的成年人计算,进食1.5汤匙(24克)#3,即摄入约113毫克钠,达世卫建议成人每日摄取上限(2,000毫克钠)约5.7%。世卫建议儿童(2至15岁)亦减少钠摄入量以控制血压。儿童的每日摄取上限应根据儿童相对于成人的能量需求向下调整。以每日摄入1,450卡路里的6岁女孩为例子,每日钠摄取上限为1,450毫克钠,进食同等分量的#3便达上限约7.8%。

 

有样本纳含量比标签标示值高5倍

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除了获豁免的产品,预先包装食品需标示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钠及糖。根据食安中心《营养标签及营养声称技术指引》的内容,部分营养素如在每100克或100毫升食物中含少于或等于某水平时,在营养标签上可根据「0」的定义(例如反式脂肪是少于或等于0.3克,钠是少于或等于5毫克)标示作「0」,而预先包装食物的营养标签数值与实际含量的差距应在规管容忍规限之内,即是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糖及钠实际含量为不应高于营养标签标示值的120%。

 

比较各样本的营养标签标示值与测试结果,发现4款样本包括#5、#8、#9和#13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试结果高于标示值20%,相差23.9%至94.6%。「优味」(#9)没有标示反式脂肪酸及总糖。3款样本包括#7、#17和#20的总糖含量的测试结果高于标示值20%,相差26.0%至74.2%。3款样本包括#9、#19和#20的钠含量的测试结果高于标示值20%,相差42.2%至551%。「新竹福源」(#10)产品包装附有2个成分表及2个重量标示,容易令消费者混淆。

 

另外,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营养素含量声称只可就食物所含的能量或在《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附表8关乎营养素含量声称的条件中指明的营养素而作出,并须符合该附表8中列出的有关条件,而单元不饱和脂肪酸不在附表8中。因此食品不能附有相关的营养素含量声称,惟「M&S Food」(#18)的包装上标示了「high in monounsaturated fats」。

 

以上相关的样本资料已经转交食安中心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