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能量棒及小食棒高糖高脂 小心越食越肥

近月,远足成为假日的热门活动,有些人会带备能量棒作补给。独立包装的运动能量棒方便携带,於运动时用以补充能量。亦有以谷物、坚果、果干、蛋白或植物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小食棒,例如谷物棒、坚果棒和蛋白棒。运动能量棒和小食棒虽然外貌相似,营养含量却大有不同。某些超市会把两种产品放在邻近的货架上,容易令消费者混淆。
本会检示了12款运动能量棒及26款小食棒产品的营养标签,发现大部分产品的能量及糖分都颇高,消费者需要注意食用分量。

建议及意见

  • 运动能量棒普遍能量及糖分较高,不宜当作小食。
  • 选购以干果为主的小食棒时,宜拣选无添加糖分的产品;选购以坚果为主的小食棒时,宜拣选无添加油分的产品。
  • 选购小食棒时,应细阅营养标签,注意糖分及脂肪含量,以免摄入过多糖分及脂肪。
  • 每条能量值高于125千卡的小食棒,不宜经常作为学童的小食,以免影响正餐时的食欲。
  • 选购运动能量棒时,应考虑进食时间和目的,并细阅营养标签以选取合适产品。

钟素珊博士认为香港消费者普遍进食水果、蔬菜及奶类不足。如果进食小食得宜,可协助弥补正餐时吸收不足的营养素,以达每天所需的摄入量。消费者可选择新鲜水果、车厘茄、乳酪或高钙豆奶作为小食。消费者亦可以小食棒或能量棒作为小食,但不宜过量食用。建议消费者拣选成分较天然、添加剂较少的能量棒及小食棒,最好选择使用全谷物或含有干果及果仁的小食棒,以补充正餐时摄取量未必足够的膳食纤维。但小食棒和能量棒都不适宜作为代餐,因为其维他命、矿物质等营养素含量未必达到每日所需约三分之一。消费者进行休闲的运动,例如郊游远足时,可食用适量谷物棒、坚果棒等小食棒补充能量,亦可带备水果。

能量棒和小食棒普遍属高能量、高脂或高糖的食品,适合进行长时间运动例如长跑人士及行山人士进食以补充体力,市民可按个人的运动需要,选购不含添加糖和油分的能量棒和小食棒。此外,香蕉、番薯、面包、饼干等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亦适合参与一般休闲运动的人士补充能量。如选择小食棒作为日常小食,便应留意进食分量,建议成年人和儿童每次进食不多于125千卡能量的食物作小食,以免影响正餐胃口。选择能量棒和小食棒时,市民可透过卫生署推出的「小食红黄绿」流动应用程式,按指示输入产品资料,「小食红黄绿」便会即时为小食作出营养分类,并就进食分量作出建议,有助作出较健康的选择。

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任何人在香港出售预先包装食物,除非获得豁免,否则所有预先包装食物包装上的标记或标签须以中文或英文,或中英文兼用,列出食物名称、配料表、保质期、特别贮存方式或使用指示的陈述、制造商或包装商、重量或体积、能量值及营养素含量等资料。如违反上述规例,违例者可被判最高罚款$5万及监禁6个月。

 

由于不少预先包装食品都是从海外进口,而不同经济体的营养标签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香港法例《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容许预先包装食物可按每100克/毫升或按每一食用分量形式标示营养资料。食物安全中心亦为业界提供指引,鼓励业界留意食物标签所列的重量/数量资料与营养标签上的标示方法是否一致,方便消费者比较产品。

 

世卫建议成年人和儿童每日摄取的游离糖应少于每日能量摄取量的10%。以一个每天需摄取2000千卡的成年人计算,每天游离糖的摄取量应少于50克糖(约10粒方糖或3.5汤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