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能量棒及小食棒高糖高脂 小心越食越肥

近月,远足成为假日的热门活动,有些人会带备能量棒作补给。独立包装的运动能量棒方便携带,於运动时用以补充能量。亦有以谷物、坚果、果干、蛋白或植物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小食棒,例如谷物棒、坚果棒和蛋白棒。运动能量棒和小食棒虽然外貌相似,营养含量却大有不同。某些超市会把两种产品放在邻近的货架上,容易令消费者混淆。
本会检示了12款运动能量棒及26款小食棒产品的营养标签,发现大部分产品的能量及糖分都颇高,消费者需要注意食用分量。

样本比较

table

table 2

 

包装正面标示是指在包装正面以简单易明的方法,列出食品中较重要的营养资讯或特点,方便消费者比较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较健康的选择。与此同时,此举鼓励食品制造商改良配方使其产品更健康,以符合拥有良好营养标签的标准。英国、澳洲、新加坡等地先后推行自愿性质的包装正面标示制度,而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简称CODEX)现正就草拟的指引进行讨论,欧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亦有为包装正面标示提供指引。

 

包装正面标示大致分为三种:实际值标示(Fact-based)、符合特定营养标准标示(Criteria-based)及解释性标示(Interpretative)。

 

「实际值标示」提供实际营养含量以供消费者参考。常见有欧盟的「每日建议摄取量」(Guideline Daily Amount,简称GDA),提供每食用分量的营养素资料,以及营养含量占每日建议摄取量的百分比,让消费者掌握食品所含的营养。是次检视的样本中,有8款的包装正面有实际值标示,分别为「Snickers」(#11)、「Fitbar」(#19)、「家乐氏Kellogg's」Coco Pops Cereal Bar(#22)、「家乐氏Kellogg's」Frosties Cereal Bar(#24)、「马莎M&S」(#26)、「Nature Valley」(#29)、「雀巢Nestle」Fitnesse Strawberry Flavoured Cereal Bar with Whole Grain Wheat and Strawberry(#30)及「桂格Quaker」(#33)。

 

「符合特定营养标准标示」是以图示或标志显示食品符合某地区或某机构所订立的营养标准,从而将对身体「更好」的概念带给消费者。符合特定营养标准标示的例子有新加坡的「更健康选择标签」(Healthier Choice Symbol),包装正面印有标签的食品可被视为较健康的选择。所有样本均没有此种类的标示。

 

「解释性标示」通过使用颜色、图形等元素表达不同水平的营养成分。例如英国以不同颜色代表营养素含量水平的「交通灯标签」(Traffic light labeling)、澳洲以星星数目多寡表示食品健康程度的「健康星级评分」(Health Star Rating) 。4款样本的正面有解释性标示,分别为「At One」(#1)、「Carman's」(#18)、「Go Natural」(#20)及「Tesco」(#37)。

 

能量棒及小食棒多为外国入口货品,正面标示上的资料皆根据生产地或出口地区的饮食习惯而制定,例如营养素占每日建议摄取量的百分比并非参考香港采用的参考值,因此样本上的正面标示未必完全适合香港消费者作参考。

 

low salt

香港现时未有推行包装正面标示制度,但有自愿性质的预先包装食品「盐/糖」标签计划。如果预先包装食品合乎《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的「低盐」、「无盐」、「低糖」、「无糖」定义,则可以参与该计划,于包装的当眼处加上标签。是次研究的产品中,只有「Organix」(#32)标示「低盐」(每100克食物含不多于120毫克钠)标签,但此款产品属「高糖」,即使钠含量低,也不能过量进食。

reference in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