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和食用贴士
香港营养师协会意见
应该戒食红肉吗?
从营养角度来看,红肉是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12和其他重要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故此,长期不食用红肉或其他高铁食物可能增加贫血风险,并有机会影响免疫力,特别是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和长者。然而,食用时仍须留意部分红肉(例如肥肉较多的部位)饱和脂肪含量会相对较高。有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过度摄取红肉(包括加工和未经加工的)可能与体重的上升,以及增加患上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等。根据世卫的评估,每日每多进食100克(约2.6两)红肉,大肠癌的风险会相应增加17%,而致癌风险会随着摄取量的增加而递增。
尽管已经有结论指食用红肉与增加某些慢性疾病的风险有关联,但由于红肉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现时世卫并未提出完全停止食用红肉的建议,市民应平衡食用肉类的风险和益处。按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建议,每周应食用不超过3份红肉,相当于约350克至500克(约12-18安士)煮熟的重量。如果适量食用并选择偏瘦部位,红肉也可以成为健康均衡饮食的一部分。
根据世卫报告,目前尚无研究表明进食家禽和鱼类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总括而言,建议以瘦肉、去皮瘦家禽、鱼、海产、蛋、低脂/脱脂奶类制品、非油炸干豆类和豆制品等,作为日常饮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红肉则可间中食用并注意分量,以平衡上述健康风险和益处。
如何烹调较为健康?
在选择红肉时,建议优先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部位。猪后腿肉、牛腿、牛肩、牛柳等部位的瘦肉,每100克一般含有少于10克总脂肪和4.5克或以下的饱和脂肪。此外,在烹调肉类时,最好去除所有可见肥肉的部分,以尽量减少摄入饱和脂肪。
至于鸡肉、鹅肉或鸭肉等家禽肉,最好在烹调前先去皮。家禽的皮相对含有较多脂肪和饱和脂肪,去皮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整体脂肪摄取量。
在烹调时,选择低脂的方法,如焗、烤、烧、蒸、煮或炖,以替代炒或油炸。同时尽量避免使用额外的油,并选择低脂和低盐的腌料,例如蒜、姜、香草或柠檬汁,取代浓郁的肉汁或酱汁。煮熟后,将多余的油隔除。烧焦的部分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的含量会较高,长期食用有潜在致癌风险。建议避免把肉烧焦,并在食用前,将焦黑的部分切除。
患有慢性疾病和痛风人士有甚么需要注意?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痛风(gout)、二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人士,应限制红肉的摄入。从营养角度来看,部分红肉脂肪含量较高,特别是饱和脂肪,过量摄取可能不利病情的控制和预防。此外,红肉摄取量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风险呈正相关。内脏肉(如牛杂、肝脏、舌头)中的嘌呤(purine)含量特别高,可能提高尿酸水平并引发痛风。一般而言,与白肉比较,红肉(如牛肉、羊肉和猪肉)的嘌呤含量较高,因此有关人士应控制食用分量及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