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
重金属含量符合安全标准
是次测试参考中国内地、欧盟及美国的相关法规或标准作评估产品的重金属水平。测试了各样本的镉(cadmium)、无机砷(inorganic arsenic)、铅(lead)和汞(mercury)的含量。
镉是天然存在于地壳表面的金属元素,采矿活动有机会将镉释出到环境中。镉在工业上的用途广泛,例如电镀、制造镍镉充电池和电子产品等。如动植物居住环境的土壤、空气、水域等受到镉污染,便会吸收到镉,并在食物链中累积传播。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简称IARC)的资料,因职业关系从空气中吸入镉和镉化合物,有致癌风险,故镉被列入第1组别的「令人类患癌」(carcinogenic to human)物质;但从饮食中摄入镉则未证实同样会致癌,不过,如长期进食镉含量高的食物,可能损害肾脏。
参考欧盟食物中的污染物上限法规1881/2006的规定,婴幼儿谷类食品中镉含量的上限为每公斤0.04毫克(0.04 ppm)。17款样本中,有14款检出镉,含量由0.0035 ppm至0.0230 ppm,含量最高是「特福芬」有机全谷物燕麦糊(#13)。各样本检出的镉含量均没有超出欧盟规定的上限。余下3款含米食品样本并没有检出镉。
砷是存在于地壳中的元素,IARC把砷及无机砷化合物列入第1组别的「令人类患癌」物质。在自然环境中,例如火山活动会将砷排放到环境中。而人类的工业活动例如采矿、金属冶炼和燃烧化石燃料排出的砷都会污染空气、水和土壤。以往农业曾经采用含有砷的杀虫剂,不少农地自此受到砷污染。在木材防腐中使用砷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砷可以无机及有机形态存在,而存在谷类食物中的主要是无机砷,因此,是次测试亦包括无机砷。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US FDA)在2020年8月推出指引,规定以米为材料的婴幼儿谷类食品中,无机砷含量的上限为每公斤100微克(即100 ppb或0.100 ppm)。欧盟食物中的污染物上限法规1881/2006的规定,供生产婴幼儿食品的米原料不可含有超过每公斤0.10毫克(0.10 ppm)的无机砷。中国内地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标准GB 10769-2010规定,添加藻类的产品无机砷含量上限为每公斤0.30毫克(0.30 ppm),而其他产品则为每公斤0.20毫克(0.20 ppm)。
17款样本中,只有「Earth's Best」Organic Rice Cereal 有机米糊(#8)检出无机砷,含量是0.08 ppm,检出量符合上述各标准的要求。
所有样本均没有检出铅和汞。整体而言,全部样本检出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上述主要标准的上限要求,整体表现令人满意。
2款检出微量黄曲霉毒素B1
测试了各样本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B1、B2、G1及G2共4种毒素,当中黄曲霉毒素B1是食物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属(Aspergillus)的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黄曲霉菌属是一种特别在炎热和潮湿气候地区较多发现的真菌,作物在收成前后都有机会受真菌污染。由于黄曲霉毒素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应尽可能减少通过食物摄入黄曲霉毒素。
根据《2021年食物内有害物质(修订)规例》,在主要供不足36个月大的婴幼儿食用的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上限是每公斤0.1微克(0.1 ppb)。而欧盟法规1881/2006则指明婴幼儿谷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上限是每公斤0.1微克(0.1 ppb)。中国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标准GB10769-2010则规定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多于每公斤0.5微克(0.5 ppb)。
17款样本中,有2款检出黄曲霉毒素B1,检出量分别为0.03 ppb的「特福芬」有机米糊(#3)及0.02 ppb的「Bellamy's Organic」Organic Milk & Vanilla Baby Rice(#17),检出量均低于上述各标准的上限。此外,全部样本均没有检出黄曲霉毒素B2、G1及G2。
1款检出小量蜡样芽孢杆菌
是次测试的婴幼儿谷类食品属即食食品,通常是以加热后的母乳或配方奶冲调后,待温度下降至不烫口便可喂食。如果这些谷类食品含有大量细菌,对婴幼儿健康便会构成风险。因此,是次检测了3种对婴幼儿健康较大风险的细菌,分别是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17款样本中,只有「Holle」Organic Wholegrain Cereal Oat(#12)检出蜡样芽孢杆菌,检出量为每克2.0 x 102个菌落(即200个)。按食物安全中心的《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的规定,数量低于每克103个菌落(即1,000个)属于满意。
蜡样芽孢杆菌常见于自然环境中,特别是泥土里,因此农作物例如谷物和蔬菜等常带有这种细菌。蜡样芽孢杆菌可产生孢子(spores),孢子能抵受环境的压力,当环境适合时,这些孢子可转变成繁殖细胞(vegetative cell)并大量增长。蜡样芽孢杆菌可产生两种致病的毒素,分别是引致呕吐的毒素(emetic toxin)和引致腹泻的毒素(diarrhoeal toxin)。前者由蜡样芽孢杆菌在食物被进食前产生,这种毒素耐热,一般烹煮不能被分解,人进食带有这种毒素的食物后约1至6小时内便会出现呕吐的状况;后者则是由蜡样芽孢杆菌的孢子或繁殖细胞在人的肠道中产生,使人腹痛和腹泻,潜伏期通常为10至16小时。虽然食物经常含有蜡样芽孢杆菌,但只要没有让孢子发芽和大量繁殖,小量的孢子通常不会引起问题。据食物安全中心的《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记载,若每克食物含多于100万个细菌,对人体健康便有潜在危害,而最常见令人患病的细菌数目为10万至1亿个。
香港营养学会副会长张智良指出,虽然是次样本检出的蜡样芽孢杆菌数量不高,但由于婴儿身体较弱,家长和照顾者必须小心,最好用70°C或以上的奶或热开水冲调婴幼儿谷类食品。
1款检出残余农药草甘膦
常规耕作的不同时期都有机会使用到农药辅助作物成长或驱除害虫、杂草等,如果残留在作物中的农药过多,有可能对食用者的健康构成风险。此外,不少婴幼儿谷类食品都声称是由有机农产品制成,没有使用化学农药,因此亦测试了各样本多种农药的残余量。结果显示17款样本中,有1款检出草甘膦。
化学品草甘膦(glyphosate)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准许使用的农药,在农业和园艺上用于清除杂草,以免杂草与农作物竞争养分。而在不同地区适用于燕麦中的草甘膦最高残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简称MRL)亦各有不同,例如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美国、日本和香港的草甘膦最高残余限量是每公斤30毫克,而欧盟、英国和韩国则是每公斤20毫克。IARC在2015年将草甘膦列入第2A组别「可能令人类患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物质,其于食物中的含量因而备受关注。
张智良认为,草甘膦关于基因和肿瘤等的数据只是对一般人群而言,但对婴幼儿则缺乏有关数据。
检出草甘膦的是「Gerber」Organic Oatmeal Single Grain Cereal(#11),检出量为每公斤0.034毫克,低于现时本港采纳的MRL。食物安全中心指出,由于IARC主要以人类在职业或环境中接触草甘膦来评估其对健康的影响,一些国际机构、国家和地区亦重新检视从膳食中摄入草甘膦的安全性,而得出的结论大致相若,认为通过饮食摄入的草甘膦不太可能对人类构成患癌风险。食物安全中心又指,美国环保署已确认没有迹象显示儿童受草甘膦影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