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命D
脂溶性维他命
维他命D
人体需要维他命D来维持血液内钙(calcium)和磷酸盐(phosphate)的正常水平,以协助骨骼的正常生长、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和身体的一般细胞功能等。维他命D有两种主要形式,分别是维他命D2(麦角钙化醇,ergocalciferol)和维他命D3(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它们的主要分别在化学结构上,但在人体内表现出的反应或治疗维他命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的能力是相同的。
摄取维他命D的途径
人体皮肤在阳光直接照射下可合成维他命D3,亦是维他命D的主要来源。在日间进行户外活动,让脸、手臂、手部皮肤短暂接触阳光,可增加身体产生维他命D的机会,但切忌长期曝晒。此外,维他命D亦可透过食物摄取,例如含丰富脂肪的鱼(三文鱼、鳟鱼、吞拿鱼和鲭鱼等)、鱼肝油、肝脏和鸡蛋等含有维他命D3,而维他命D2则存在于某些食用真菌中,例如冬菇。市面亦有添加了维他命D的牛奶饮品或植物奶。
图1标示含有维他命D的牛奶饮品。
以三文鱼为例,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食物资料库记载,1块210克煎三文鱼扒(fried salmon steak)可提供17.6微克维他命D,已高于所有年龄人士的RNI,足够1天所需。
表一: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维他命D推荐摄入量(RNI)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长期摄入过量可损害心肾
须注意,虽然维他命D对人体不可或缺,但也并非摄入愈多愈好。维他命D有助人体吸收钙质,但如果摄入过量容易导致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血液中出现过多钙,会在动脉或软组织中形成沉积物,令肾脏和心脏受损。高钙血症还有机会引起心律不正、呕吐、食欲不振、便秘、体重减轻等健康问题。如果与钙质补充剂一起服用,可能会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

图2给婴幼儿服用维他命D滴剂切勿过量。
母乳喂哺的婴儿或需补充维他命D
婴儿骨骼生长率高因而对维他命D需求相对较大,所以缺乏维他命D的风险也较高。婴幼儿如长期缺乏维他命D可能导致佝偻病,骨骼不能正常钙化以致变软、变形和容易骨折,亦会出现生长迟缓和因低血钙水平而引致痉挛。婴儿出生前可从母体获得并储存维他命D供出生后最初几个月使用。若母亲在怀孕时没有摄取足够的维他命D,婴儿可能会在出生后出现低血钙的情况,而在童年时患上佝偻病的风险亦较高。
近年亦有本地研究显示,缺少接触阳光或维他命D不足的孕妇所诞下的婴儿,若他们纯以母乳喂哺,婴儿出现维他命D不足的机会会较高。其实日常外出时,家长只需让儿童的脸、手臂、手部皮肤短暂接触阳光,便达到产生维他命D的效果,但应避免长期曝晒,以免晒伤皮肤及眼睛。12个月以下的婴儿外出时则应以衣物适当复盖好,避免被阳光直接照射。以母乳喂哺的母亲,可谘询医护人员以了解婴儿和母亲是否都需要服用维他命D补充剂。
市面上有维他命D滴剂供婴幼儿服用,这些产品通常配有滴头,能够精准控制滴出的速度和剂量,降低因滴剂溢出而服用不足,或量取过量的风险,家长应该按医护人员建议及标签指示使用该滴头,切勿以其他方式或工具量取,以确保剂量准确,并保持滴头清洁,以免污染滴剂。曾有报道指出,2016年在丹麦有多名儿童因服用维他命D含量过多的滴剂而出现血钙过高,当地卫生部门因而发出警示。家长给子女服用这类滴剂时必须留意分量,切勿过量。
参考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0至3岁婴幼儿的维他命D的UL是每日20微克。照顾者要小心用量,过量服用有机会引致不同的健康风险。而由于婴儿配方奶粉内应已有一定分量的维他命D,因此食用婴儿配方奶粉的婴儿,如没有医护人员指示,就不应再另行服用维他命D补充剂。
长者摄取足够维他命D以预防骨质疏松
成年人严重缺乏维他命D有机会增加患病风险如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或引致骨痛。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产生维他命D的能力会相应下降。因此,长者应注重均衡饮食,从膳食中摄取足够的钙质及维他命D,并且应进行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步行、太极、健身操等、维持理想体重、不吸烟和避免酗酒,以预防骨质疏松症。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给65岁或以上人士的维他命D RNI是每日15微克。此外,维他命D会储存在脂肪中,因此对于肥胖人士,体内或只有较少比例的维他命D在血液中流动供身体使用,相关人士或可谘询医护人员的意见,以了解是否需要服用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