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方法
开封前后的不同储存方法
根据《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第132W章)(下称《规例》),需要使用特别方法储存的预先包装食物,其包装或标签上须写上储存方法。如果包装上没有特别储存指示,消费者应把该食物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调味品于入瓶及包装时大都经过消毒程序,因此开封前普遍能于室内阴凉干爽处保存,而不需要存放于雪柜内。但在开封后,调味品与空气接触,有机会受细菌和霉菌污染。因此,存放于温度较低的雪柜内,能减慢细菌和霉菌的繁殖速度,延长保质期。
不需冷藏的调味品
不少调味品的包装上都写上「开盖后请冷藏」。但实际上是否每类调味品都适合冷藏保存?
干燥调味品
例子:干燥香辛料(脱水、磨碎或完整的香料、五香粉、胡椒粉等)、粉状调味料(盐、糖、蒜盐、鸡粉、生粉等)
干燥调味品需要放在密封的器皿内,保存于阴凉处以防止受潮或发霉。从雪柜取出来的东西遇到较暖的空气,会令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较冷的表面,使食品受潮。所以,干燥的调味品不适合储存于雪柜,以免从雪柜取出时,吸收了因温差而成的水分。消费者可以购买小包装的调味品,并于开封后尽快用完,亦可在包装内放入适用于食品的干燥剂。
豉油
豉油是由黄豆发酵而成的酱料,是烹调传统中式料理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豉油的盐分高,不易变坏,煮食时经常用来调味,消费者可以买小瓶装,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但如果豉油并非经常使用,又或是春夏季室温较高和潮湿的环境,亦可冷藏以免变坏或发霉。
食油
食油内的不饱和脂肪会被空气和光线氧化,高温更会加快氧化的速度,以致食油产生不稳定的过氧化物(peroxide)、自由基(free radicals)及其他氧化物,造成酸败,发出「油膉」味,影响品质。虽然食用有「油膉」味的食油未必对身体有即时的影响,但食油的营养已被破坏,长期食用含氧化物和自由基亦不利健康。一些不饱和脂肪含量高的食油,例如橄榄油、葡萄籽油、牛油果油等,宜使用深色玻璃瓶盛载以减慢光造成的氧化,以及储存于阴凉干燥的地方。虽然冷藏可延长油的新鲜期,但有些食油会于低温下凝结或变得混浊,而且反覆从雪柜取出食油置于室温,有机会使水滴在容器内凝结,细菌较易滋生,影响油的品质。消费者可购买小瓶装或把油倒进小玻璃瓶,放在阴凉处,并最好于2个月内用完。
需要冷藏的调味品
香料混合调味料及调味酱
例子:辣椒酱、辣椒油、XO酱、咖喱酱、沙茶酱、芥末酱
这些调味料及调味酱使用了多种香辛料及其他食材,当中有些食材,例如花生,可能较易于室温下变坏,而且某些调味酱料是经过发酵而成,开启后,最好放进雪柜冷藏以减慢变质。
含蛋、牛奶、蔬果成分的调味品
例子:蛋黄酱、意粉酱、沙律酱、花生酱或其他坚果酱和种籽酱、果酱
蛋、牛奶、蔬果都是容易变坏的食物,以这些食物成分制成的调味品,宜于开封后放进雪柜冷藏。坚果和种籽的不饱和脂肪含量高,以坚果或种籽为原料的酱料较易氧化,造成酸败(rancid),产生「油膉」味。于室温下,氧化的速度较快,使坚果酱和种籽酱更易变坏,冷藏能减慢氧化反应。虽然高糖或高盐的调味品的水分含量通常偏低,不利细菌生长,而且大部分细菌的生长在高糖分的调味品中(例如果酱)会被抑制,但霉菌在水分较低的食品中仍能生长。因此,许多果酱的制造商都在包装上提醒消费者,产品开封后需冷藏,防止果酱发霉。
豆豉及其他发酵制品
例子:豆豉、面豉酱、虾酱、鱼露
豆豉、面豉酱等由黄豆发酵而成的食品,并且会在瓶内继续发酵。开封后,发酵速度会加快,导致味道改变或变色,冷藏可减慢发酵速度。至于虾酱、鱼露等经过盐渍及发酵而成的调味品,盐含量高,细菌不易滋生。但香港炎热潮湿,而且该类调味品通常不能于短时间内用完,因此制造商大多建议调味品开封后需冷藏,预防产品变坏或发霉。
其他调味酱汁
例子:蚝油、叉烧酱、烧汁、调味糖浆
这些调味料使用糖、盐、豉油、水等不同成分调制而成。由于它们的水分含量颇高,即使糖及盐分不低,亦未达到能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浓度。如果不能于短时间内用完,应于开封后冷藏以保持调味品的品质。
未必需要冷藏的调味品
酒、醋和茄汁
例子:米酒、清酒、绍兴酒、酒醋、米醋、白醋、苹果醋、茄汁
酒精和醋的酸性能抑制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浓度高的酒和醋存放于阴凉处也不易变坏。但要注意,一些风味酒和醋有机会加入了不同的食材调制,令酒精浓度或酸度降低,不足以延缓调味品变坏,开封后最好还是存放于雪柜。消费者可细阅包装所示的储存方法,以得知制造商是否建议把开封后的调味品冷藏。
不少茄汁产品标示上建议消费者开封后冷藏保存。虽然茄汁以易变坏的番茄为原料,但番茄含天然酸性,再加上茄汁已加入食醋,令酸度提升,故存放于室内阴凉的地方仍能保持品质。消费者如果经常使用茄汁,而且能于1至2星期内用完整瓶,不一定要把开封后的茄汁放于雪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