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是甚么?
甜味剂是甚么?
甜味剂是代糖的一种,指任何带甜味的化合物,但不包括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或糖醇,主要作用是为食物添加甜味。在食物当中选用的代糖种类繁多,一般可根据其产生的热量分为产生热量的糖醇及无热量的甜味剂两大类,而香港法例并没有对糖醇作出规范。
不同甜味剂的甜味各异,但甜度一般比蔗糖高出多倍,所以只需要使用很少的份量便能提供足够甜味,从而减低制造食物的成本。另外,由于甜味剂不能完全被人体消化或吸收,故此不会提供能量或影响胰岛素及血糖水平,所以那些须限制摄取碳水化合物的人士,例如糖尿病患者等,一般可用甜味剂来取代蔗糖为食品增加甜味。
许多人都以为甜味剂全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其实有些甜味剂是由天然的植物提取的。是次研究中的4种甜味剂,3种属于人工合成,当中包括醋磺内酯钾(Acesulfame Potassium/ACE-K)、天冬酰胺(Aspartame)和三氯半乳蔗糖(Sucralose),而甜菊醇糖苷(Steviol Glycosides)则由植物 - 甜菊中提炼出来。
4种常用于饮品中的甜味剂
醋磺内酯钾
醋磺内酯钾(Acesulfame Potassium)的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它不会被人体吸收或累积于体内。由于醋磺内酯钾在高温下较为稳定,所以多与天冬酰胺混合使用,以改善天冬酰胺的不稳定性。由2003年开始,已有二十多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批准在食品中使用醋磺内酯钾。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Aspartame)是目前最广为使用于饮品的甜味剂,较广为人知的零售品牌例如「Equal」。它的甜味约蔗糖的180-250倍,而且不具苦味,但天冬酰胺在高温下不稳定,其甜味会因长时间在高温下而消失,所以无法用于烘焙或须高温消毒的食品,目前广泛使用于糖果或低热量饮料中。
天冬酰胺属于第一代的甜味剂,已经通过多项毒理和临床测试,全球有九十多个国家准许使用此种甜味剂。但由于天冬酰胺中含有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因此不适合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的患者使用,否则有可能令脑部严重受损,造成智力发展问题。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缺陷,是由于身体未能代谢苯丙氨酸这种氨基酸而成的。如果不接受治疗,苯丙酮尿症可能引起智能障碍、癫痫发作、带来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疾患。苯丙酮尿症在亚洲地区并不常见,在中国的初生婴儿中,约一万六千五百人中就会有一名婴儿被诊断患上苯丙酮尿症。
由于苯丙酮尿症在欧美相对较为普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已订立法规要求所有含有天冬酰胺的食物或饮品印有「Phenylketonurics: Contains phenylalanine」的警告字句,以提醒苯丙酮尿症病人当中的风险,但香港则没有相关的法规要求。苯丙酮酸尿症病人或对某些甜味剂敏感的人在选购食物时,应细阅食物标签,看看食物是否含有有关的甜味剂。
三氯半乳蔗糖
三氯半乳蔗糖(Sucralose)是唯一以蔗糖为原料的甜味剂,甜度可达蔗糖的600倍。这种甜味剂甜度高,而且相对稳定,不会提供热量亦不影响血糖,故已逐渐取替天冬酰胺。有研究指出三氯半乳蔗糖在高温烹饪下有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氯丙醇(chloropropanols)。亦有外地研究指出,大量食用三氯半乳蔗糖可能会阻碍肠道内的益菌生长,从而影响肠道健康,因此科学家仍在进行更多相关的研究去证实其关联性。
甜菊醇糖苷
甜菊醇糖苷(Steviol Glycosides)是其中一种最新准许可在香港使用的甜味剂,不少食品制造商会把甜菊醇糖苷标榜为「天然甜味剂」。其实甜菊醇糖苷是在1931年由法国科学家从草本植物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中提炼出来的。视乎甜叶菊叶子的栽培品种和所采用的提取及净化程序,甜菊醇糖苷内含有不同的成分组合,所以不同品牌的甜菊醇糖苷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味道。
世界衞生组织(WHO)在2011年完成及发表甜菊醇糖苷的研究报告指出甜菊醇糖苷的毒性偏低,不会损害人类基因或令人类患癌,现订立的每人每日的允许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毫克。
表一:4种常用于饮品的甜味剂的安全性资料 | ||||
---|---|---|---|---|
名称 | 醋磺内酯钾
Acesulfame Potassium (Acesulfame K) | 天冬酰胺
Aspartame | 三氯半乳蔗糖
Sucralose | 甜菊醇糖苷
Steviol Glycosides |
食物添加剂编号 | E950/950 | E951/951 | E955/955 | E960a/E960/ 960 |
甜度 [和相同分量的蔗糖比较] | 高200倍 | 高180-250倍 | 高600倍 | 高300倍 |
JECFA订定甜味剂的每日可摄取量 [毫克 (以每日每公斤体重计算)] | 15 | 40 | 15 | 4 |
GSFA建议「饮品类」食品最高浓度 [毫克/千克] | 600 | 600 | 300 | 200 |
注 : JECFA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为国际粮农组织及世界衞生组织 联合之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 GSFA (Codex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为法典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 |
不同国家对甜味剂有不同看法
为了减少痴肥(Obesity)和糖尿病风险,全球已有超过十八个国家对含糖饮品征收糖税,令不少饮品公司改变饮品配方,改以甜味剂作调味。但与此同时,亦有不少国家开始关注甜味剂的安全,例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 Arab Emirates)和挪威(Norway),除对含糖饮品征收糖税外,分别在2020年和2018年开始对含甜味剂的饮品亦征收税项。由此可见,甜味剂的健康风险亦不容忽视。
甜味剂可带来的健康风险
与患上循环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旗下的科学家统筹的大型公众健康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参与研究的四十多万人当中,每天饮用两杯或以上250毫升含有糖或甜味剂的无酒精碳酸饮品的人,相比每月饮用少于一杯含甜味剂无酒精碳酸饮品的人,其死亡率高出分别8%及26%。报告指出每天饮用含甜味剂的饮品,会与增加患上循环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例如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和中风等。报告结果与同年美国妇女关怀研究资讯(Women Health Initiative,简称WHI)发表的内容吻合,故此引起不少消费者关注甜味剂的安全。
以上研究只向消费者提供了相关数据,但未能确实了解哪类甜味剂的影响和为什么甜味剂跟患上相关疾病有关,所以欧盟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正重新检视甜味剂的安全性,所以本会提醒消费者不应以为饮用以甜味剂代替糖的饮品便较为健康而可以过量饮用。
以甜味剂饮品取代普通含糖的饮品或可达短暂减肥效果 长远却有机会越减越肥
不少减肥人士或会以「甜味剂饮品」代替普通含糖饮品,藉以减少糖份吸收而达到减肥效果。虽然减少摄入糖分或可以短暂地令体重减轻,但要维持健康的体重,改变饮食习惯和做适量的运动才是长远之计。而事实上有不少研究报告指出饮用甜味剂饮品有机会增加人体对甜的食品的欲望,因为甜味剂的甜度很高,经常食用含甜味剂的食物有机会过度刺激味蕾,令人追求味道更甜更浓的食物。另外,亦有不少人以为减少了饮品中的糖分吸收,所以就可以进食其他含糖的食品,结果最终摄入一样甚至更高的糖分,因而未达到减肥的效果。要达到真正的减肥效果,应该同时减少食用含天然糖分和甜味剂的食物,以清水或茶代替含甜味饮品、多吃天然食物例如生果和蔬菜等,慢慢便能够降低我们对甜点或高甜度饮品的欲望。
过量摄入甜味剂有机会影响肠道健康
部分研究报告指出甜味剂虽然不能被身体吸收,但或有机会令肠道菌丛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肠道环境。